立即捐款

大家真的都要回到英國殖民時代嗎?

大家真的都要回到英國殖民時代嗎?

在贊比亞長大的Janet在求學過程中,無論在地點和主修方向上都出現了多次轉變。她在贊比亞國際學校修讀高中課程,再到美國大學攻讀商科,最後來到香港進修社會學,期間又到倫敦、北京和上海交換學習 。總結各地經歷,Janet覺得香港學術氣氛有其獨特之處。雖然近日李國章指香港大學的學術研究不夠嚴肅令其排名下滑,但Janet反指香港的學術研究要求較高,亦與香港社會嚴謹處事的態度有關。

外國學習環境包容性高

Janet 分析學習經歷除了受到學校的學術氣氛和該國文化左右外,主修的方向也會有很大影響。由商學院到社會學院對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我覺得商學院很注重社交和課外活動,目標要讓學生以後找工作更順利。但現在修讀社會學很不一樣,我自己一個人需要閱讀很多資料,並要對各種社會問題多加思考,培養建立自己觀點的習慣。」

談到贊比亞和美國的學習經歷,讓Janet 最印象深刻的是同學之間的包容性。

「我在贊比亞讀的高中裡有白人、黑人和其他國家的同學。這些非本地同學中有一些是殖民時代時留下來的第二、三代。我記得很清楚的是大家對於種族會有所討論,但並不會是歧視。」

「 而我在美國讀的大學中,大部分學生都是美國本地人,比較少國際學生。雖然學校也像其他美國學校般有濃厚的party文化,但我覺得當中的包容性很高,不是我不去party就會被排斥。我可以很自由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

IMG_9753

香港社會的嚴謹性有其重要意義

所有學習經歷中,令Janet 感覺差別最大的是在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交換的日子。

「中國的學術圈會受到政治環境和傳統文化影響。例如在中國內地很多的社會學研究都是由智庫發表的,他們有時更看重結論是否與背後的目的相符,對研究方法論會有所忽略。相反,在香港和外國的學術研究中對方法論的要求則非常嚴謹,但只要方法論合適,可選擇研究的方向都比較自由。」

Janet覺得在香港做學術研究比較有趣的是中西結合-以西方的方法和理念去研究中國社會變化,有時候會產生很多新想法。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的嚴謹性也令她覺得香港的生活比較輕鬆。

「 因為香港社會處事嚴謹,只要你理解和遵從這裡的規則,你可以在香港生活得很舒服,無論在生活和工作環境都要比很多國家乾淨得多。」

價值觀改變令兩地對學歷追求有所差異

對於之前有另一被訪者指部分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Janet 表示不是十分清楚。但她留意到在自己修讀的社會學院中,只有幾個本地的MPhil 學生,反而內地學生佔了大部分。

「很多內地人來港讀書是因為覺得香港是一個更好的發展平台。這也符合古時通過考試當官的傳統,所以非常容易理解。」

然而Janet不覺得較少港人在港攻讀更高學歷是因為大家的求知意欲較低。 她猜測受到殖民歷史影響,港人或者不再推崇部分中國傳統價值觀。

「或許港人不再覺得考取更高學歷是每個人一定要做的事,大家更傾向西方的思維,不覺得職業發展是受學歷受限。比如我認識的一些外國人雖然只是高中畢業,但他們覺得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已經十分成功,不需要去讀大學都可以讓自已變得更好。」

「 另一方面,如果港人真的要去修讀更高學歷的話,他們也可能選擇歐美國家去進修。」

對於即將修畢MPhil課程的Janet來說,她或者要在另一個國家開展新的旅程,但在同等的學術研究機會下,她會更傾向留在香港,正是因為香港的社會嚴謹性和中西結合文化。雖然這兩方面對於很多港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但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或者到我們漸漸失去時才明白到當中的重要性。

去或留 Move or Stay Facebook 專頁
原文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