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黑金風雲

黑金風雲

《黑金風雲》(There Will Be Blood)最成功的一點,乃在主角Daniel(Daniel Day Lewis飾)的塑造上,他於影片開頭幾乎無任何對白的十多分鐘內孤獨地探尋、艱苦地開挖,和他驚險的遭遇(甚至Daniel因意外而跛腳的一幕),都或會令觀眾對其產生一絲的同情,令我們覺得他原本也是個「兢兢業業」的、靠自己白手興家的「良民」;令我們覺得他跟《碧血金沙》內(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曾提過自己有參考這電影),那位在掘金過程中連人性的醜惡也一起挖了出來的主角Dobbs(由Humphrey Bogart飾演)類似,特別是油鑽大爆炸後,Daniel選擇拋下快失聰的「兒子」(主角Daniel在電影中拋下過自己的「兒子」兩次)、趕去油鑽那邊指揮,他望著熊熊的火光,心知道他這次應該會發大財了,但此刻其內心冒出的魔鬼,卻比起油井內噴發的石油或眼前之大火,更加地兇猛!

深沉的Daniel,仿佛將真實的自己埋藏得如石油那樣地隱蔽、深入(電影偏暗的色調又幫助到角色的塑造),他自小至長大後的思緒、想法,可能很少會被表達出來,或只向很少的熟人分享過(影片的開場配合了這沉默),若不是所謂的「兄弟」Henry介入到本片內,觀眾也未必知道Daniel曾生長在一個不太幸福的家庭裡面,也未必知道他從小就立下了要賺大錢的願望。這有點扭曲的童年經歷,或者是他「月之暗面」形成的一個原因,Daniel並非在影片的中途才變「壞」,他開始時不久總帶著「兒子」H.W.(其真正的父親是Daniel之前的參股合夥人),四周圍去推銷、談判、買地,就是對「親情」的赤裸裸之利用。

《黑金風雲》的另一重要人物Eli,身披著傳教士的外衣、靠那卓越的口才與表演天賦將淳樸的鎮民控於股掌。他的雙胞胎兄弟Paul(耶穌受難後的二十年間,其中之一位追隨者或所謂的先知也叫做保羅),「引狼入室」地透露給Daniel知道自己的小鎮藏有石油的秘密,並領取了賞金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分析認為Eli根本就沒有雙胞胎兄弟,他本身只是一個精神分裂者,Eli在教堂中爲信徒驅魔「治病」,卻治不好自己的精神疾病,他裝神弄鬼的本質,和保羅可能是個假先知的說法(保羅從未真正見過作為活人存在的耶穌,或「建構」了一個不同於歷史耶穌的基督圖像……),形成了某種俱諷刺性的對應關係。

代表資產階級的Daniel和代表宗教/教會的Eli,兩者相互對抗又相互利用,前者為了修建油管而不得不加入Eli的「第三啓示教」;後者也因為有了向Daniel討來的款項,令他所屬的教堂也得到了擴建。這兩方勢力的擴張,正是寓意著美利堅合眾國從它的西部開拓到它的迅速崛起,石油或其它資源優勢,是美國在此上昇階段能稱雄於世界的關鍵;可伴隨發展而來的貪婪卻泯滅了人性,資本家為要獲取更大的利潤,便像吸血鬼般不斷地吸取著更多資源的血液。《黑金風雲》內的Daniel,就如著名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當他坐在自己大宅書房裡面現出了「不可一世」的模樣,Daniel與古堡中的德古拉是何其地相似!片名"There Will Be Blood"中的"Blood",有多層的意思,它可指是工業之血——石油,或是受洗禮時的聖水;也可指是電影末段,那虛偽的傳教士Eli被主角打死後所流出的血液,帶著對宗教/教會的批判性。

而生在此髒兮兮世界中的H.W.,簡直就是從黑色的油井內湧出的一道清泉!他於失聰後反更能觀察到其養父的自私與黑暗(H.W.的童年玩伴肯陪著他學習手語,但身為養父的Daniel卻不肯學,連跟「兒子」進行溝通也要透過第三者協助),是他跟養父關係破裂的轉折點。可不管怎樣,H.W.的出現仍是令Daniel流露了較人性的一面,彌補了Daniel自小所缺的,那對「家」的感覺(包括後來代替H.W.「親人位置」的「兄弟」Henry也是)。然而這所謂的「家」是Daniel的終生悲劇,被遺棄的他(Daniel其實跟H.W.一樣,也算是一名「孤兒」),只能和冒牌的兄弟經歷美好的時光,最後更失去了養子……Daniel對建構「家庭」的願望還是徹底地破滅,身處豪華大宅內的他,其精神上卻仍是在流離失所。

很喜歡三十至五十年代舊電影的Paul Thomas Anderson,希望像以前黑白片年代一樣,用最少的鏡頭數量,去產生出電影本該有的感染力。《黑金風雲》開篇的十多分鐘,就是很好的示範,它風格簡樸但成功捉住了觀眾的眼球,令人想起了《2001:太空漫遊》那無對白的開頭(Roger Ebert評論《2001:太空漫遊》時就說過,它的天才之處不在於其豐富,卻在於其簡潔)。而事實上導演在《黑金風雲》之中,也有很多的地方「致敬」了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包括結尾響起的俱戲劇性的音樂(參考了《亂世兒女》)、或Daniel所住的大宅(參考了《閃靈》中那奢華的山間酒店),還有宅內的私人保齡球場,其對稱的佈局和瀰漫著令人心寒的氣氛,都明顯可體現到寇比力克之作品對本片的影響。

不是出身於電影學院的Paul Thomas Anderson,卻在《黑金風雲》中,和他的幕後班底極力去呈現傳統學院派所製作的電影風格,像本片內很少會被額外地加入什麼特殊效果的攝影部分,連濾光鏡和前閃處理亦沒有怎用到。按《美國攝影師雜誌》2008年1月刊登的文章《Blood for oil》所介紹,「導演Paul甚至不想讓電影內的眩光也像我們於今天的MTV內看到的效果,他要那種從上了年頭的鏡頭裡面取得的有節制、較原生的畫面效果,好比用了Pathe攝影機43mm鏡頭去拍Daniel和還是嬰兒的H.W.一起在火車上的那幕,你能見到它的畫面邊緣色彩逐漸變化,卻不是呈線性還原,而使用該鏡頭去拍攝的一些遠景,因反差較低,也沒有出現現在的電影常會有的畫面銳利之感。」此外,當要拍攝H.W.坐著汽車重回到Daniel身邊的那場戲,攝影師和導演卻沒選擇用上近景/特寫,去表現二人見面時的不同情感流露,這個跟著一瘸一拐的主角、以較「冷淡」之方式處理的長鏡頭,亦是反映了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需要自己的作品「有節制」的想法。

而除了上述所講的之外,Daniel於油鑽事故後抱著H.W.趕回小屋的、能增強觀眾代入感的那個長鏡頭,也令我印象深刻。負責配樂的Jonny Greenwood(Radiohead主音結他手),在此處用了類似原始或野生部落內會聽到的敲擊樂,去營造了神秘祭祀儀式般的讓人感到不安的氛圍,有評論亦說到這從油鑽事故發生,並一路延續至次日大火熄滅仍「頑固」地未停下來的配樂,其實是召喚著Daniel內心之魔鬼出來的聲音。電影《黑金風雲》那較暗色的基調,它的配樂也多採用弦樂的失序音色去烘托,像本片剛開場時沒依賴電子音效的室內樂,卻能產生出驚駭之感,並暗示了石油的「原罪」和主角Daniel殘酷的本性。Jonny Greenwood於《黑金風雲》中,主要以當代/現代音樂為創作的訴求,他複雜糾纏又偏向幽暗的實驗風格,如一腳踢破了荷里活傳統配樂的那道已經破舊之木門,也顯現出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開明與大膽。

飾演Eli的Paul Dano,可能因為配合角色的需要,會表演得較為外露與誇張,而從人物塑造的層次來說,Daniel Day Lewis所詮釋的主角絕對是更加飽滿和豐富,他不但能收斂得像個「君子」,賦予主角厚重的能量,也可以張牙舞爪、瘋狂失去理智,令Daniel徹底地變成了魔鬼。當主角於明亮的教堂內被Eli盡情地羞辱,以及他反過來在自己的私人保齡球場對Eli的報復,是Daniel Day Lewis表演上的兩次「大爆發」,但我個人更欣賞他於餐廳的那幕內,所表現出的既生動多變,又有點克制的演技。而此段落之結尾處,鏡頭轉向了仿佛若有所思的H.W.身上,更是一個很妙的安排,皆因這鏡頭令沉默的H.W.有了更多的思想深度,讓觀眾從這小演員的臉上,感受到他對其身邊之養父,所藏著的複雜之情感(Daniel可能是又一次地利用了H.W.,因為他要在那位有過節的、偽善的買家面前炫耀自己的家庭幸福)。

電影《There Will Be Blood》之片名,來自於《舊約•出埃及記》,這令整部作品與《聖經》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像Eli一家的姓氏是Sunday(現在信徒們作禮拜的日子),他養羊的父親Abel,又可聯想到同是牧人的亞當次子,而他的名字也叫做Abel。被驅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生了一對兄弟,小兒子叫Abel,大兒子叫Cain,但上帝更青睞Abel,忽視Cain,這讓Cain妒忌並痛恨,最後更殺了他的兄弟。當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清楚Cain就是Daniel,他被上帝遺棄,孤獨地在電影開始時挖著石油;他心狠手辣,連自己的「兄弟」都肯殺(雖然這「兄弟」是冒牌的),並在犯罪後不知悔改(Cain也是),以所謂的「贖罪」來作為自己能順利修建油管的捷徑。受到詛咒的Cain,相傳後來流落至紅海附近,且成為吸血鬼的始祖,他使用魔法的力量需要用到大量的鮮血,而這也跟主角的Dracula形象吻合,Daniel亦是對如血液一樣珍貴的石油,發了瘋地渴求。

不斷積累著仇恨的Daniel,在《黑金風雲》中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他從初段時的親情未失、人情仍在(對自己工人的意外死去感到罪疚),一直到後來變得愈來愈兇殘、愈來愈邪惡、連自己僅餘的人性,也被金錢、利益所沖洗去。他於片尾所說的"I’m finished",可理解為自我的失去,也可理解為他終於完成了從人到魔鬼的轉變、完成了將靈魂交給了撒旦的過程。而此片在Daniel這角色身上,折射出工業化背景下,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或罪惡,活於被資本控制的社會內的人們,逐漸將金錢代替了信仰,令自己受到了慾望的支配。電影《黑金風雲》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墮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墮落,連高舉著「我有信仰」牌匾的人或傳教士(Eli),也顯得唯利是圖,缺失了真正的精神信仰。因此,Daniel的悲劇,可以說是《美國的悲劇》縮影,他最後完成「成魔之路」的時間(上世紀二十年代),預告著經濟大蕭條的到來,而那時表面風光實質危機重重的的社會,也快像Daniel一樣,墮進了萬丈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