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美豬出城》:改變始於抗爭

《美豬出城》:改變始於抗爭

文:石姵妍、王瀚樑

一眼望去《美豬出城》的海報,吸引筆者的並非那位搞笑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而是其英文原名「Where To Invade Next」(誰是下個侵略目標)。筆者原以為又是一套大美國主義,宣揚軍事侵略他國的電影,但入場後才知道摩亞正是批判這種美式帝國主義,由二戰以來美國不斷發動戰爭,韓戰、越戰、伊朗、伊拉克戰役……但沒有一場是勝利的。與其開戰,屢戰屢敗,白白浪費了數以億計的美元,倒不如省下軍事費,學學其他國家制度上的優點,改善國民生活吧!

想當然,電影中的「侵略」也不會是軍事或文化入侵,而是透過紀錄片的形式走訪了十多個歐洲和北非國家,「偷師」這些國家在政策上的優點,將之「搶掠」回美國,改善制度。片中一再揭露美國社會種種深層次問題,由教育制度嚴苛、缺乏勞工保障及福利,到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監獄不人道的待遇等等……這一一說明「美國夢」早已不存在於美國。

提出希望 但沒有提供出路?

電影第一站「侵略」的地方是意大利,摩亞訪問一對當地夫婦,驚覺他們每年有八星期的法定有薪假期(對,是有薪的!),結婚之後還給你兩星期的有薪蜜月假期!這對夫婦原本打算移民美國,但當聽到摩亞說:「零,美國的法定有薪假期是零。」之後,臉上只剩一副目瞪口呆的樣子,想必美國人看到這幕定必自愧不如。

雖然電影在開端已經開宗明義地說明「我是來取經,不是來救火」,但當觀眾隨著導演走遍世界不同角落,發現世界的另一面可以如此運作:工人每年可以擁有八星期法定有薪假期、教育制度可以完全廢除功課和考試、大學生可以不用償還任何學債、吸毒可以完全不違法、企業管理層可以限定男女比例等等後,觀眾不論是美國人或者香港人,除了即時有移民的念頭外,也必定會思考:這樣美好的世界是如何鍊成的?這個「侵略之旅」從學童餐飲,教育制度,禁毒政策,到勞工福利、獄中囚犯待遇、種族問題均有嘗試探討,但既然選擇了議題的廣度,就自然犧牲了一些深度。影片雖然提出很多超乎我們所能想象的政策,但似乎並沒有提供出路。例如在意大利訪問關於勞工假期時,主要是訪問管理層為何樂於為勞工提供福利,但工會的努力、抗爭只是輕輕一言帶過。在電影中,所有的改革都好像是「魔術式」地發生,魔術師搖搖紅布後就會有鴿子飛出?

世界不會無緣無故地向前

回到今天的美國,或是香港的現況,觀眾或許會覺得片中所提供的理想是如此虛無飄渺。世界可以很美好,但我們的世界正在往後退,理想和現實的對照反映的不僅是希望,也可以是絕望。因為我們曾經都相信世界會一點一點的向前進,但現實說明並非如此。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是不會得到民主。以投票的方式選舉,同樣可以被謊言和恐懼所操控。獨裁政權不會無緣無故地下台,女性、黑人、工人、同志,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得到應有的權利。電影讓觀眾看見一個理想的世界,但與我們身處的世界似乎遙不可及。

烏托邦當然不會如魔術般降臨於世上,世上也沒有一種改變不是經過犧牲和抗爭來換取。正如片中提及的意大利,其實經歷過六七十年代浩蕩而漫長的工會抗爭,經年的佔領、抗命行動,甚至學生都走上街頭,今日的工人才能得到片中形容的福利。而且時代的演變,也往往不是線性般向前進,而是彎曲波折的,時而前進,時而後退。片中固然沒有明言所有現實的出路,但電影最後一幕也令筆者深刻:導演站在柏林圍牆前,回憶二十七年前他站在貌似牢不可破的石牆前,與身邊的人一同不斷敲打,然後石牆在一晚之間崩塌。導演重遊舊地,笑說當年人人以為不會倒下的圍牆,竟然如此輕易地崩塌了。

《美豬出城》當然是值得香港人一看。除了讓觀眾感受到,人類應該建構一個以人為本,而非奴役人的制度外,也讓筆者想起一句兩年前的口號:「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是的,當人民團結起來抗爭,這世界沒有一座不會崩塌的石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