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沒希望比之低欲望更可怕

沒希望比之低欲望更可怕

(攝:Alex Leung)

週末在讀「低欲望的社會」,理論書向不是我杯茶,但是書名吸引我讀下去,做到「無欲無求」不是我們人生的真理常道嗎? 「低欲望」是問題麼?

這準是經濟學家和普通人的分别。作者大前研一説的是日本年輕一代沒物欲、沒成功欲,不願做樓奴,目睹父母捱一生也得個桔,因之「出人頭地的欲望」也沒了,不工作不結婚不出門是常態,因之政府無論用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都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無法改善經濟。

大前研一對年輕一代選擇這求生方式,懷抱理解和同情,他援引歐美國家的做法,針對欲望、人囗持續減少和高齢化,建議都市再開發、閒置土地再利用、觀光再現振興、刺激「熟齡大人」消費、人才、教育、學校轉型,希望為日本當前的「問題」找出路。

沒有欲望就是問題根源嗎? 有Desire就有Demand ,然後有Supply 嗎? 經濟就會推進嗎? 經濟就是一切嗎? 書中也闡述了欲望過剩的社會如美國,也不見得光明多少,分別可能是有膽面對和無膽面對。我們過去也冷眼看過太多窮得祇剩下錢的新富人,有錢無錢,有欲望無欲望,人生其實一樣蒼白、荒涼、空洞,不死而沒靈魂,分別祇是日本年輕人隨便在便利店解決,新富人就在廣東道名店找到存在價值。

書也提到「窮充」,生活窮而生命充實,那怕是自勉,還是自解。説到底還是人存在的本質,免於物欲,才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在人類文明和歷史洪流中,還真是不論生於亂世盛世,也有種責任,要令所謂「文明」繼續推進? 還是真箇可以對文明幻滅,如梭羅在湖濱散居,如Christopher McCandless 在阿拉斯加荒原,離群索居,自給自足。

釋卷沒能釋懷,不單從經濟角度看,我反而看到日本年輕一代的希望,歷史總是否極泰來,祇是到了否極嗎? 願意反求諸己,願意返璞歸真,願意踏實面對困頓,願意修己,路還寬。

九月以降,起起跌跌,渴望已久發生的事發生了,竟更患得患失,沒希望比之低欲望更可怕。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