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何走進熱廚房

為何走進熱廚房

早前看了一篇關於熱廚房的文章,突然在想,我們這群80後和90後,為甚麼不去安穩的打一份工,儲些錢,有空便去一趟旅行,或是儲起首期,上車結婚生子,而要將所有東西都拋棄,把所有籌碼都押在香港的政治發展上,走上街頭和制度內抗爭,真正的走進熱廚房內。難道,我們真的太多時間沒事做,便將所有東西都用作押注,走到熱廚房內消磨時間?

熱廚房其實是一個活靈活現的比喻。廚房,本身是烹調菜餚的地方,工作環境本身已經不討好,工作量還是十分的苛重。如果廚房的氣溫高,工作環境更是惡劣。高溫的環境令廚師需要用更大的精力去完成每一道菜餚。就像現今的政治生態圈:在香港搞政治,必需要全身投入,付出百二分的力量去做每一件事。香港的政治環境是金錢掛帥,甚麼都是鬥燒金錢,無論是宣傳或是地區工作的物資。若果沒有相當的收入來源或是大量的金錢捐獻,根本難以支持其工作。所以,沒有百二分的投入,根本不能完成這些工作。

除了金錢,進入熱廚房的人亦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擺街站、跟進街坊的個案、出席不同的會議、研究各個社區議題……等等,都是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需要廚師們的全身投入,一天24小時隨時都不夠使用。若果廚師的目標是進入制度之內,所需要的精力是更多。全職參選的人尚且未必能夠應付得到,何況是一群白天要工作的政治素人?

他們白天要工作以維持生活,閒餘休息的時間才能夠投身社區工作。他們不像其他大政黨般,有龐大的人力和資源,更不會有政黨的支援。他們只能夠一方面賺取生活和支持地區工作的經費,另一方面化身成社區主任,在晚上和放假時間,用白攢下來的薪金去貢獻社區。他們犧牲了平常休息的時間,去做一些旁人眼中沒有回報的事情。在旁人眼中,他們是在做不可能的任務,像傻子一般。

為甚麼明知道這條路十分難走,甚至不會有回報,仍然要堅持走下去?熱廚房既不舒適,付出與收穫更不成正比,甚至會徒勞無功,白白付出汗水。為甚麼這群80後和90後都要堅持走進去?是貪出風頭嗎?還是真的認為是「威囉、疊馬囉」?

80後和90後生於迷惘的時代,面對着97的問題,中英突然宣布達成談判,英國將會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的主權移交中國。香港人突然要從「英國屬土公民」變成「中國人」,由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交到極權共產主義國家去管治。這兩代香港人一直以為自己是會永遠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國度中,民主政制必定會愈趨完整成熟。他們從小已經有香港公民的概念,擁有自由意志和明瞭公民權利。可是,到這一日,他們就被通知要所謂的「回歸」中國,要「回到偉大的祖國懷抱」中,還要相信「一國兩制」能夠保護香港不變。這兩代人,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故鄉及家都在香港。可是,突然一天,所有人都告訴你你一直都是中國人,應該要「回到中國的懷抱」中,完全沒有問你你是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突然出現的現實,給這兩代人帶朲很大的衝擊。

香港人的特質就是就算遇到了很大的打擊,都不會主動的表露出來,只會先收藏在心中,嘗試消化和接受。所以,主權被移交後的數年,香港在沒有發生嚴重的事故下,80後和90後都默默忍受,嘗試去接受現實。縱使曾出現23條立法危機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惡法,他們都只是很和平的抗議,因為他們想信香港總有一天會達致民主,擁有監察政權的公民權利。直至中共擲下白皮書、831決定和最近的人大釋法,80後和90後兩代人終於發覺香港的核心價值正在逐漸失去,「一國兩制」只是假象,泛民主派幾十年來都毫無寸進,連雨傘革命也徒勞無功。他們意識到,不再為香港做點事,香港便會淪陷。

這兩代人很希望為香港做一點事,拯救香港,免於全面赤化。但他們眼見泛民主派根本不能夠為這個時代帶來任何衝擊或改變。要在香港的政治領域上出一分力,投向民主派根本不可能帶來轉變。這樣,他們只剩下一條路,就是親自走進熱廚房,押上一切,身先士卒去衝出一條新路線。本土組織、傘後團體和其他地區組織,就是由這班不甘香港繼續墮落,決定走進熱廚房,放棄舒適生活的這類人。他們不怕押上前途,也要走到政治圈中打泥漿摔角,趟這趟渾水,就是因為一顆愛港的心。

走進這個熱廚房,需要很大的勇氣。80後和90後,無懼被打壓,不惜押上工作與前途,都要逼進熱廚房。他們真的值得我們的支持,更值得我們的鼓勵。

作者:阿恩,自由文字工作者
90後教育工作者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