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打選委會這場仗(三)選舉後的幾點觀察(1)

如何打選委會這場仗(三)選舉後的幾點觀察(1)

文: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選委會界別分組選舉已經落幕,民主派在 1200 人選委會內取得比預期更佳的 320 席以上。事實上,坊間不少分析,包括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1]早已預期,在特首選舉投暗票的制度下,民主派展現出有能力取得 300 席以上的實力,將大幅縮減中央對選舉的操控能力,有關結果將直接促使梁振英不能連任。現在選舉已經塵埃落定,筆者希望趁此機會總結一下選舉的幾點觀察,以備將來作參考之用。

派出多少候選人為之上算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2]中,筆者曾經提到,無論是哪一個陣營,盡出跟議席數量相同的候選人組成都是上上之算。有些人會擔心找不到足夠知名度的候選人,但事實上,在全票制之下,填滿人數遠比知名度重要。

從選舉結果我們亦可以印證這一點。以派出 19 人名單參選的醫學界「真普選醫生聯盟」為例,他們的成員佔據了得票最高20人中的 19 人。可以預計,假如他們盡派 30 人參選,絕對有機會最低限度取得 29 席甚至全數 30 席。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建測界的 「CoVision 16」團隊,該團隊成員全數高票當選,要不是民主派在該界別的參選人數不夠,該界別的的尾席就不會讓謝偉銓等梁粉有機會得逞。

在全票制之下,政治立場相近的候選人聯票參選,亦有共同分擔宣傳工作及開支的實際考慮,令整個選舉工程更有效率。再次舉醫學界為例,「真普選醫生聯盟」雖全數當選,但從政綱所見,政治立場跟「真普選醫生聯盟」相近的 40 號候選人翁維德卻未能成功當選,可見單打獨鬥的獨立候選人在宣傳工作上難以與有組織的團隊爭勝。

政治行先還是專業行先

筆者肯定所有參選團隊都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政綱中應該強調政治議題,還是強調業界利益?從各候選人的政綱可見,幾乎所有建制派的候選人都以強調業界利益為先,有的甚至搬出「反對政治凌駕專業」「拒絕政治捆綁」等口號,一來意圖用業界利益籠絡選民,二來藉此逃避透露自己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的立場。即使是民主派的選委 ,筆者也深信他們也曾經掙扎過,究竟應該強調政治立場還是業界利益?兩者的比重又應該如何分配?

從選舉的結果可以見到,有清楚政治立場的團隊都以大比數勝出,企圖以業界利益混淆視聽的候選人俱以大比數落敗。比較有趣的例子在中醫藥界,選前一般認為這界別比較保守和親建制,在眾多候選人之中只有 3 位候選人加入了民主300+的團隊,此外,有 13 名本地畢業的年青中醫師組成「十三同仁」團隊競選,他們主打業界議題,在政治立場上並沒有明確表態。當中只有個別一兩位成員在接受訪問時透露出自己的政治取態比較接近民主派。

結果選舉結果出乎大家意料之外,3 名民主300+支持的獨立候選人順利當選,但「十三同仁」的候選人之中只有 2 位當選,而該兩位候選人正是在訪問中透露自己政治立場的候選人。從這個例子明確可見,在選委會選舉中,選民能夠清楚分辨業界利益及全香港人的利益,而且他們在做決定時是懂得把香港人的利益放於首位。

網上世界的影響力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選舉結果基本上跟競選團隊的 Facebook Fans Page 粉絲人數成正比。以筆者所身處的資訊科技界為例,民主300+ 所支持的「IT Vision」團隊在選舉前粉絲人數有超過 3000 人,差不多等於其他四五個建制派團隊的總和。而該團隊的最終得票也是多於最接近的建制團隊一倍以上。即使是民主派內不同團隊的競爭,也可以引證這個現象。例如在高等教育界,「高教界民主行動」的粉絲人數比另一團隊「學者抗命」多出50%以上,而結果「高教界民主行動」的 30 位代表亦全數以高票勝出。可以說,選舉委員會的選民一般來說教育程度較高,他們都懂得自己主動接觸資訊,跟地區直選中能夠被蛇齋餅糉打動的選民不同,這解釋了在社交媒體主動追蹤候選人資訊的人數多少可以直接用於預測選舉結果。

[1] 如何打選委會這場仗(二)選委會一票重要嗎?
[2] 如何打選委會這場仗(一)候選人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