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主派特首選戰三部曲

民主派特首選戰三部曲

文:黎廣德(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工程界選委)

在12月11日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投票開始前40小時,梁振英宣佈放棄連任,但仍然阻擋不了專業人士創下投票率新高,令「民主300+」取得至少325選委席位。相信今天不少西環官員及建制人士正忙於向北京提交檢討報告,而事到如今,估計中央最急於催生兩種現象:其一是「民主300+」分裂、各自為政;其二是民主派把精力投放在提名民主陣營的特首參選人,從而促使建制派歸隊和令市民分散注意力,讓梁振英路線有機會復辟。究竟這兩項現象會否成為北京熱切期待的聖誕大禮?端視乎民主派選委的智慧。

從今天到特首開始正式提名只有約兩個月光景,專業界選民近乎一面倒的投票取態賦予民主派選委道德力量,必須用盡影響力防止梁振英管治模式和方針政策繼續遺禍香港。可是選委要發揮影響力便不能只把眼光放在325票,還須動員社會力量,才有望趨近「換人換制度」的目標。考慮到時間緊迫,或許以下三部曲可作參考。

一、方針:批判梁振英路線、重構香港新願景

梁振英路線的特色是政治寧左勿右、經濟軟弱無力、民生虎頭蛇尾、基建好大喜功,最終造成嚴重社會撕裂,政不通人不和。梁振英四年來培植了一大片利益團夥,所以他放棄連任不等於這些既得利益會消失。當今最大的危機是這批橫跨政商界的團夥會推舉另一位共主為特首,而他們維護既得利益的唯一出路便是脅迫下任特首延續梁振英路線,跟港人利益越走越遠,像毒瘤一樣,最後連中央也難以駕馭。

只要綜合十多個「民主300+」專業界別的政綱,便是對梁振英路線的總批判,但由於選舉訊息只限於專業界別選民,大部份市民還未充份認識梁路線的遺害,所以當務之急是把相關論述整合宣傳,加深市民警覺。

有破亦須有立,所以批判梁路線的另一面是建構香港新願景,為市民帶來希望。最佳例子莫如陳茂波推出的「香港2030+」遠景規劃,不少學者與專業人士早已指出該研究粗疏犯駁之處,但民主派若能在指出不足之餘,為香港未來規劃提出可持續發展新方案,自然更易獲得市民認同。

二、策略:拒絕主動提名、突顯公民議程

民主派坐擁逾300席選委票,有很大誘惑主動提名參選人,表面上可以替民主派發聲和參與特首辯論,但壞處至少有三:一是迫使建制派提早歸隊,減低不確定性;二是迫使建制參選人站在民主派政綱的對立面,反而降低了新特首接受部份泛民政綱的可能;三是轉移市民視線,對建制候選人的壓力不增反減。

民主派若能在各界別政綱上整理出一套香港願景,然後連結民間組織,通過巡迴論壇和公民投票的方式,選出「十大公民議程」和「十大最厭惡劣政」,然後以選委身份迫使特首參選人回應,可能是在有限資源和短時間內最有效的動員方法。若果公民議程取得廣泛認受性,便足以成為檢驗新特首未來五年施政積效的標準。

三、準則:人格、路線、政策

到了明年三月,選委究竟應該如何投票,才能維護港人利益和核心價值?建制候選人最容易分化民主派選委的方法,是在不同場合向不同界別選委作出半虛半實的承諾,上屆梁振英就是用這種方法騙取了不少游離選票。

除非有策略性投票的考慮,判斷候選人的優劣可分三個層次:一是人格,特別是誠信和廉恥;二是方針路線,特別是對一國兩制的拿捏,能否站在多方位思考問題;三是政策,包涵了各界別關心的議題。三個層次有輕重之分,若果人格和路線不過關,那怕候選人把個別政策說得天花亂墜,也不過是鏡花水月。假如民主派選委能分清三個層次,相信被分化的機會大大降低。

國際形勢風起雲湧,2017是中共換屆的敏感年份,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與中國核心利益息息相關。今次選舉最重要的訊息是專業界主流民意反對梁振英路線,若果延續梁振英路線的林鄭月娥接任特首,等於刻意把一個與專業界和知識階層為敵的特區政府推舉上台,勢令香港未來五年亂象紛呈。北京值得冒這種風險嗎?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