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思•裂》:決不落俗的沙也馬蘭

《思•裂》:決不落俗的沙也馬蘭

沙也馬蘭(M. Night Shyamalan)一直是個備受質疑的導演,特別是他的電影往往有着驚人的twist,故事的原創性通常會使人感到奇怪甚至錯愕(《破天慌》(The Happening)的末世原因、驚兆(Signs)裏外星人的秘密都是教人措手不及的橋段),那些都不是受大眾廣泛接受的創意,我甚至認為他根本不是個主流電影導演(即使拍過《神風終極戰士》(The Last Airbender)、《末日1000年》(After Earth)這類有特技又有大明星的作品),沒有娛樂賣點的故事比比皆是,例如《禍水》(Lady in the Water)就純粹以尋找能保護水精靈的角色為主要劇情。不少評論人或觀眾看到沙也馬蘭的名字,因此而避之則吉,更甚是把他看成爛片導演。筆者在以前同樣對沙也馬蘭有如此偏見,但經過翻看了《鬼眼》(The Sixth Sense)及《驚兆》後,我認為他是被嚴重低估的導演,尤其前者的電影語言豐富兼且每個鏡頭盡皆精雕細琢,攝影機的擺位和移動通通匠心獨運,既能製造懸疑同時故及角色的身份,將最後的twist拍得合情合理,這很大部分源自導技上的精緻;至於後者以外星人故事包裝一個講「命定」的主題,敘事跟場面調度同樣精彩,特別從不顯示外星人的正面,刻意利用電視機、水杯、牆上獎狀證書的反光背影,將外星人拍得神秘詭異,是同類電影先有的視野及創意。

驚悚類型下仍是以人為本

說回新作《思•裂》(Split),敘事處理異於同類密室電影,不急於要把整個劇本建立在一個封閉空間,在被困過程中不時插入Casey童年回憶的鏡頭,帶觀眾進入主角內心,逐漸解開她跟一般女孩與別不同的原因,電影前大半段不斷從角色心理出發多於戲劇發展,此舉避免了將事情堆砌在同一個空間內發生來交代角色性格(甚至轉變),顧及此類型敘事上的限制(劇本可以寫得更自然合理),毋須依賴外露的對白來描繪角色形象。另外也突顯《思•裂》談及的是人的心理,非單純的密室驚悚片,跟近期的《禁室殺戮》(Don't Breathe)相較下,更顯本片着眼於Kevin和Casey兩名主角的內心,重視人格分裂帶來的懸疑感。到底現在的人格是誰?下一秒會否變成冷靜而心狠的Dennis或Patricia?The Beast又是否確實存在?已經不只是廉價的驚嚇殺人橋段,比起一般爆谷電影,還走多了一步。

*含劇透

保留恐怖片「傳統」之餘,也有破例

在側重人物描繪以外,《思•裂》都「遵守」了恐怖驚悚片約定俗成的公式(規則),例如兩名兩子逃亡的戲份及醫生Fletcher最後死亡的命運,跟典型的恐怖片橋段無異,一樣是躲進隱若透光的櫃裏/留待主角獨力對抗。雖然如此包含了所謂公式的戲劇元素,角色的行為動機依然根據他們的心理所寫,沒有一刻是為製造驚悚效果而強行創作。原本電影一直有flashbacks對獵槍這武器有所鋪陳,直至Casey都知道獵槍所在,觀眾都等待Casey向Kevin頭腦發射最後一槍時,The Beast在奮力拉開牢房鐵柱之際,他(牠)看見Casey肚上的疤痕,Flashback一下暗示她一直被其叔叔侵犯的童年(直至現在),又再flashback Kevin被母親虐待的回憶,明白了大家都是同類,互相都彷彿找到了同伴,然而道始終不同,就此緩緩放下槍不懂反應,因此讓「奸角」不傳統地逃脫了(特別是電影明顯沒有續集的可能性)。

擅於運用電影語言製造驚悚氣氛

此片仍然可見沙也馬蘭製造懸疑自有一手,在房間裏簡單的對話戲份,只是兩個特寫鏡頭對剪,讓角色表情容貌佔據畫面的極大部分,使觀眾跟Fletcher一起猜想眼前的人格是誰/何時Dennis或Patricia的人格乍現,已經創造出很深的壓迫感。主觀鏡頭的運用邀請觀眾進入被困環境,尤以Hedwig邀請Casey進入房間為甚,看着他那封閉、牆身貼着只有胸部的雜誌剪報、雜亂的房間,而眼前是個外表三十歲多卻只有九歲智商的人格,跳着令人感到詭異的舞步,氣氛確實可怖。另外鏡頭擺位及移動都突示人格分裂及「不見得光」的性格,在結局Kevin面向兩塊鏡子,鏡頭左右移動使他的數個人格互相對話,簡潔有力即表達到電影的主題,同時這個左右移動的拍攝方式亦應用在Kevin的第一次出場,唯兩個鏡頭效果不同,後者為的是製造緊張、看不見全局的懸疑氣氛。

跟觀眾開玩笑的逆轉結局

關於沙也馬蘭,最著名的是他電影往往有著意想不到的結局,這次的《思•裂》他則向影迷們開了個玩笑,強行將它與十多年前的《不死劫》(Unbreakable)無故地放進同一個世界觀,用意既可視作諷刺現今的超級英雄片-那些post-credits scene的特色,又可以喚醒觀眾,他也曾經拍過超級英雄電影,只是當時還未興起(《蜘蛛俠》(Spider-Man)也未出現)。現在看來,他的創意比很多導演走先一步,此人確實並非等閒之輩。

還有第三個有種傲氣的看法,心明觀眾及評論人希望電影有個驚為天人的扭橋結局,以滿足前者願望、給後者大肆批評或閱讀(本來在美國就不是受歡迎的人物),就創作出這個融合兩個電影世界的結局,說「這就是我,你想看的沙也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