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The Lesser Evil到底有幾Less?

The Lesser Evil到底有幾Less?

即使在真正民主的政治選舉中,也甚少有機會出現一個空前理想的政治候選人,若然選民不打算或未能成為政治選舉的候選人,他們可以做的選擇,是從現有的選項中,揀一個在政綱、演說和處事風格上較少與自己理念出現衝突的政治候選人,或為了阻止某個頗有當選機會但自認為極不理想的候選人當選而作策略性投票。這便是「兩/眾害相權取其輕」的做法,亦即是所謂的「The Lesser Evil」。所以,選擇「The Lesser Evil」的想法,並非單是應對有不公平篩選的政治選舉制度才衍生出來的。

世畀各地的反對派如何回應不公平篩選的政治選舉?

但是,在面對不公平篩選的政治選舉制度時,反對派派幾乎沒有執政的希望,而各反對派的勢力亦不會有重大的誘因去制訂執政的藍圖和從執政的角度去看問題。它們可以做的事情不外乎有三樣:一、完全杯葛不公平的選舉,或在選舉時投白票;二、派人參與有不公平篩選的政治選舉,但旨不在勝出選舉,它們亦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不過此舉可借助參選的平台宣揚自己的理念,或對不公義的現象大肆鞭撻;三、既然明知沒有能力捧「自己人」當選,那倒不如集中火力當「造王者」的角色,從較有機會當選的候選人中選擇「The Lesser Evil」,這一方面有望阻止心目中最差的候選人當選,另一方面,若然「The Lesser Evil」並非穩操勝券,甚或在形勢上落後,他/她在爭取反對派的選票時便須作出有利它們的承諾,如此一來,反對派的妥協便顯得較有價值。

基本上,以上三種選擇是從世界各地反對派回應不公平政治選舉的做法歸納出來的,並非香港獨有,不過正因香港目前面對相同的情況,所以愈來愈多人對以上三種選擇有所認識。其實,在廣義上的「The Lesser Evil」,是要從以上三種選擇中衡量當中的利弊得失,然後作一個整體負面影響最少的選擇。

香港特首選舉的特殊性如何影響「The Lesser Evil」的論述?

然而,直至長毛公布參選前,坊間就特首選舉的討論,多集中在第三項反對派可做的事情,這彷彿假定了,反對派擔當「造王者」的角色才是「The Lesser Evil」的選項。不過,我們也不妨先審視當中的理據。

事實上,一直盛傳特首選舉之爭主要為曾俊華和林鄭月娥兩位前司長之爭,其餘有意參選的胡國興和葉劉淑儀陪跑的可能性居多,所以才有了狹義上「The Lesser Evil」的主流論述:如比較曾林二人,曾的親和力明顯完勝林鄭,加上他計劃推出數項德政,當中包括取消TSA、加強保障動物權益等,這讓相當部分人士憧憬,由他擔任特首後會出現一番新景象,甚至在更換教育局局長和港大校董等事情上會從善如流。反之,林鄭一直被視為「梁振英2.0」,不少人相信由她繼位會延續梁振英的強硬路線,那將加速香港沉淪的速度。

換言之,選擇支持曾的反對派選委多有了以下的假設:一、相信反對派在特首選舉一事上最適合擔當「造王者」的角色;二、如要盡全力阻止林鄭當選,那曾便是不二之人選。他們當中亦有部分人認為,有必要使葉劉成功入閘,務求搶奪與林鄭票源相同的選票,或/和使胡官成功入閘,那一方面可以有限度地強調否定831的特首選舉框架,另一方面,倘若要與林鄭(和葉劉)「埋身肉搏」,胡官是不二之選,他甚至可成為曾的開路先鋒。

為何有人認為曾俊華不是「The Lesser Evil」?

不過,自從曾在政綱提及計劃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那便衝擊了狹義上「The Lesser Evil」的論述。當然,民意亦反映出,曾的支持度一直高企,而有不少人認為,提及計劃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是這位「The Lesser Evil」爭取入閘的「必要之惡」,他當選後,無論是《基本法》第23條立法,還是重啟政改,仍有斡旋的空間。反之,倘若林鄭成為下一任的特首,不見得在23條立法和政改問題上會有比曾更好的立場,她甚至會用比曾更粗暴的方式處理這些具爭議性的問題。既然如此,何不堅持選曾呢?然而,正如莫哲暐所指,曾俊華現象的出現,竟使原本是死忌的23條立法變成作可考慮的綑綁性妥協選項,那到底是「The Lesser Evil」還是「The More Evil」?

此外,曾當選特首對香港民主運動的進程是好抑或是壞,目前仍很難說得準。或許曾在各項民生事情上會願意採取較溫和的溝通方式以凝聚共識,但在重啟政改諮詢和改變831特首選舉框架的事情上,任何當選的特首在實然上並無主導權(註),反而曾的溫和處事手法可能會有效地制衡反對派的反對力量,使它無法大規模動員組織新一波的民主運動。甚至乎,有些人走向認為,若然落實了類似831框架的特首選舉制度,日後便不用擔心類似曾俊華的候選人不能當選特首。但若然由林鄭當選特首,反對派便有更大的力量批評既有的特首選舉制度無法吸納民意和動員民眾對抗缺乏民意承受性的政府。不過,倘若如此,部分人亦可歸咎當日反對派沒有通過831特首選舉框架,致使具備民望高企的曾無法當選特首。

另一方面,近日有傳中共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和中聯辦四出為林鄭箍票,所以有人認為不少建制派選委要不是為了個人利益選投林鄭,便是「有把柄」在別人手中而被迫選投林鄭。這種說法實在難以完全證實或否定。不過從另一角度而言,對於強硬的建制派而言,林鄭可能才是真正的「The Lesser Evil」。曾溫和的形象,對強硬建制派來說可能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它因此可能希望能夠選出一個可以頂着反對派壓力的強勢特首,而這個人要不是林鄭,便是葉劉,但由於葉劉的勝算甚微,所以它很可能集中全力支持林鄭。若然這種說法成立,筆者對葉劉入閘後能夠分薄林鄭票源的說法頗不樂觀。

曾俊華可能是有效的止痛藥,但服藥後也不要忘記香港仍在撕裂傷患之中

無論如何,現時阻擋林鄭當選特首成為了民間不可忽視的論述,而經歷了長時間的社會撕裂後,不少市民認為現階段香港最急需的,是像曾般有效的止痛藥紓緩撕裂的痛楚。不過,若然根本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止痛藥藥力過後痛楚仍會存在,甚至感覺痛得更厲害。此外,吃了止痛藥可能會使人忘記了自己仍在傷病之中,反之「心頭高」地嘗試做各種正常的活動,結果使傷勢更為嚴重。

的確,倘若筆者是其中一名選委,那即使與主流意見的看法有所不同,筆者仍會在投票前認真參考不同的民意,因那一票不僅是表達個人意願的工具。但無論筆者是不是選委,筆者也認為有必要指出,曾極其量是一顆有效的止痛藥,而非徹底根治傷痛的方法,而且吃了止痛藥,不免會有副作用的出現。

註:何俊霆:〈梁振英2.0與曾蔭權2.0〉,《蘋果日報》,2017年2月14日,頁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