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無感」學生是怎樣練成的?

「無感」學生是怎樣練成的?

文:蕭新泉@進步教師同盟

2月19日晚觀賞來自台北劇團的話劇演出,演後座談請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于善祿老師分享。他提到上年年尾曾有台灣中學生作納粹德軍打扮進行巡遊,被社會譴責。他認為學生不是「無知」,而是「無感」,即他們認知德軍在二次大戰的暴行,但卻沒有任何感受。

在香港,學生透過互聯網,知道的可能比老師還多。但很多老師也同意,學生是「無感」的。

為甚麼我們的學生會「無感」?

香港教育極為功利,教學講成績講增值。中英數理等科目固然看成績,連藝術也以等級、獎項去衡量成效。在這種趨勢下,學生怎會對藝術產生感情?至於歷史、文學就更不用提了。

以歷史教學為例,以前任教歷史,初中老師會說一些感人的歷史故事,高中的甚至會播放電影、觀賞話劇,讓學生更深刻體會歷史背後的意義。

現在,歷史著重訓練學生分析力,老師只略講解歷史,便要學生分析、評價。要考好成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操練,提升他們答題的能力。

更可悲的是初中中史或歷史堂嚴重不足,有不少學校一星期只得兩堂,甚至兩星期得三堂。我曾試過跟隨學校進度,兩堂內要教完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及影響,還要與學生討論、安排家課等。

在這緊迫的條件下,在這功利的氣候下,歷史已淪為純知識的傳授,純技能的操練。曾有同業在課堂上播放電影片段,被校方批評浪費時間、教學「含金量」不足。

回想自己中學時,老師教授俄國革命,他沒有匆忙的講授,也沒有給我們歷史資料題要我們分析,相反用了一整堂介紹《齊瓦哥醫生》這套電影,鼓勵我們自己到碧麗宮去看這約三小時的電影(編按:碧麗宮戲院開業於1979年,是當時播放西片為主的著名影院,1994年結業),令我深深體會俄國革命的影響。當我們做有關俄國革命的問答時,便能輕鬆地寫出較佳的答案。縱使有些同學歷史科成績不好,但他們仍愛上歷史課。

作為教育工作者以至教育當局,必須反思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感」,而不是只顧灌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