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果「Lion」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如果「Lion」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

對奥斯卡,甚至歐美各電影頒獎禮,我不單不會如一眾影評影迷,興奮期待,選電影看時看到「nominated」或「awarded」更有戎心,皆因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困坐百多分鐘看一齣爛片,極難受。

最近看過「Elle」、「Manchester by the Sea」和「Lion」(漫漫回家路),我以為 Isabelle Huppert會有多攝人,Manchester by the Sea 說悲傷會有多刻骨,結局都是失望連連。

「Lion」已是最沒令人失望的了,前半部份說五歲的印度小童Saroo 如何從家郷誤上火車,流落加爾各答,飾演小Saroo 的Sunny Pawar 精靈乖巧,小小年紀明亮堅定的眼神,演活在飢餓、貧困、危險中挣扎求存的印度小孩,電影節奏尚算緊湊,但論可觀感人,卻又可能因為大家聽、看、親眼見印度流落街頭的小孩比認識印度其他的多太多,而且珠玉在前,「The Crow’s Egg」寫專偷烏鴉蛋的印度小孩為吃Pizza 不惜一切,「Slumdog Millionaire」小孩為一張可換到許多錢的明星親筆簽名照而跳入屎坑,都是既經典、又尋常,笑中有淚,「Lion」的平舖直叙當下失色。

電影下半部寫Saroo 在Tasmania 的新生活,和養父母、同是收養的弟弟的關係,都着墨極少,由Nichole Kidman 担演養母,雖是商業考量,但她的短短對白,説話方式極像她當年在「The Hours」的Virigina Wolf絮語,一聽,已知Saroo弟弟如何折騰養母半生。

編劇卻花不少時間寫Saroo 在Melbourne 讀書、戀愛,拖慢了電影節奏,連那場Saroo 因為看見兒時渴望吃的炸餅,而觸起想回家的戲,也拍得流於表面,毫不細緻。Saroo 祇望着電腦挣扎,是沒勇氣面對,還是糾結於那一個是家那一個是媽呢? 因為電影拖拖沓沓,最後成條村人伴着Saroo 和生母四分一世紀後重逢,都無法令人入戲,甚至覺得,啊,終於結局了。

邊看「Lion」邊想起 「The Kite Runner」、「Changeling」和「Philomena」。如果「Lion」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電影真如這世代一樣,新不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