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所謂策略派的死穴

所謂策略派的死穴

特首選戰過了多時,賽後檢討並不多見,就算有較深入的分析(註一及二),也欠後續討論。那些曾經把「策略」掛嘴邊的人物或KOL,焦點已轉移至他方,甚至改了口風,對林鄭為梁振英2.0疑中留情。當天講到梁振英2.0殺到,有若世界末日,現在卻淡然處之,落差之大,使人眼界大開。

或者是心理防衛機制啟動,接受了完全奈中共唔何的殘酷現實;又或者當初也是諗住挾民意博一鋪,博輸咗咪算數,仲講咁多做乜?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是(聰明的)香港人生存之道。但既然最初那麼重視策略,就算今天要策略性妥協/退場,至少都搞清楚是甚麼一回事。這是一種對自己和對同路人負責任的行為。

與溫和建制派裡應外合,這種政治操作手法有否忘了初衷,到底對唔對得住天地良心,就暫且不表。可取的策略思維,不能太短視,理應分成不同階段,每個階段有連貫性,爭取到的成績或影響可以累積,增加(亦可能倒扣)未來抗爭的本錢。

成績表當然要定期盤點和檢討,作為下一階段的參考資料。基於這種對策略思維起碼的要求,我們有理由相信,All in曾俊華的策略派,在選戰後未作全面而深入的檢討,放棄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是一種不合格的表現。這種策略派(或民意派)是不會幫非建制派真正壯大起來的。

王慧麟在《折損了幾代人》中指出:

難道泛民前輩現在還以為,DQ港獨派、自決派及泛民立法會議員,只是現政府的決策嗎?Come on,這是國策,無論誰當特首,都會做。特首選舉後,政權對雨傘運動的參與者大搜捕,DQ及強力打壓港獨及自決派,再逼泛民立法會議員歸向淺藍靠攏,就是要把幾代的泛民主要人才,從前線的選舉戰將到後方的論述教授全部關入牢房,又或者逼其閉嘴。

王慧麟點出的政治現實,到底策略派同不同意?不同意的話,又有怎樣另一番的解讀?姑勿論同意與否,有水平的策略派都應該向同路人深入剖析,過去兩三個月的作為究竟對大局,對政治形勢發展產生了甚麼影響。爭取民主是一個漫長過程,這個過程不可以缺少政治精英/意見領袖和普羅大眾的雙向溝通,思想碰撞。

現在情況不理想,正在於過去一段日子,市民的政治能量被大量調動出來,卻失敗收場,並乏人收拾殘局,有機會被田北俊的新政治聯盟冷手執個熱煎堆,應了王慧麟那句「泛民立法會議員歸向淺藍靠攏」。形勢是如此不樂觀,勝利球迷的心魔沒機會再利用,策略派需不需要承認責任?要負責又負幾多呢?抑或一切都歸咎於「原則派」呢?真正重視策略的人,是不應該對這類問題視而不見。

因為,講究策略不等於做一次性的政治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