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念無明】悲劇與否 一念之間

【一念無明】悲劇與否  一念之間

如果黃大海(曾志偉飾演)不單見到醫院內,一個情緒病患者的怪行,而是察覺很多病人跟常人言行無異,早日收起枕頭下的錘子,能否避免被阿東(余文樂飾演)發現,破壞父子關係呢?假如婚禮的昔日舊友不歧視阿東,主動跟他同坐聊天,又是否能避免阿東搶咪,怒罵賓客的尷尬?

若然阿東崩潰於超市,暴食朱古力時,人們不是獵奇般爭相錄影,而是有點同理心,伸出援手,或許阿東父子不用被迫遷離僅餘的蝸居?小男孩和阿東坐在天台邊緣聊天,鄰居若想起那個樂於助人,幫忙維修家居的阿東,是否就會疑中留情,給他一個解釋機會,令他不會失去一位「小知己」呢?

人的偏見在不察覺之際,因零碎的片段而形成,難以消除。然後我們還會自動以偏概全,尋找深化偏見的證據,否定違背既定認知的例子,像掉進漩渦,不能自拔。這些偏見又像傳染病般迅速蔓延,令悲劇故事一環扣一環地延續。究竟「情緒病」可怕?還是「偏見」更可怕呢?悲劇的根源,往往是人的偏見。

阿東父子都愛逞強。父親拋妻棄子,母親(金燕玲飾演)成了怨婦,弟弟遠走高飛,女友毫不體諒。當人們推卸責任,阿東承擔一切,即使失去婚姻、工作、欠債,他仍對母親不離不棄。即使出院後失業,仍「逞強」叫車禍腳傷的父親休息,自己會賺夠錢。相反黃大海一輩子逃避,卻在阿東一無所有,回來盡父親之責。枕頭下的錘子、不經意地暗示服藥、阻攔出席舊友婚禮等事情,映襯他對阿東的恐懼。但卻又要裝作若無其事,嘗試一起「正常生活」。

「逞強」是一把雙刃劍,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像的阿東盡責飾演一個傳統孝子,卻令自己走進一沉不起的低谷。但也能令人超越自我限制,就像阿東父親本來怕得要命,卻堅持留下,成為兒子唯一可依靠的人。

阿東前未婚妻Jenny(方皓玟飾演),一直憧憬著的「幸福小女人」美夢破碎,還背負阿東炒窩輪的街數,樓宇按揭貸款,令她苦不堪言。對阿東恨之入骨,也是合情合理。但兩人重遇後,Jenny在教會眾人前作「見證」,哭訴阿東帶來的苦難,卻又大談「寬恕」的一幕,實在教人反省。

Jenny的「見證」矯揉造作,她一方面選擇寬恕,另方面卻不斷塑造對方是「加害者」,自己是「受害者」的悲慘形象,教友亦陶醉其中,同時對阿東造成二次傷害。試問這種刺痛別人的「寬恕」,又如何修補關係呢?阿東在受了打擊後,拔足狂奔,牧者卻只叫大家為他繼續祈禱。劇情雖略為誇張失實,在筆者的經驗裡,一般情況也是私下寬恕過後,信徒才會在教會作見證。但值得反思的是,教會應該製造廉價的煽情場面,吸引更多人信教,令教友自我感覺良好,還是像耶穌一樣,與弱勢群體同行,真正地關心和寬恕每一個受傷的靈魂呢?

情緒病復康之路漫長,也很需要身邊的人支持。阿東的弟弟,早已遠走他方,任由阿東父子自生自滅。即使父親聯絡求助,其弟也只是想「外判責任」予精神病院和老人院。不想麻煩、怕被連累、渴望安穩是人性,但如果其弟能夠偶然探望母親,令母親不再產生被拋棄的感覺,阿東會否不用那麼奔波,不用成為出氣袋,更不會崩潰收場呢?只要大家願意分攤多點責任,每個人的擔子都能輕不少。

除了關心情緒病患者,也要顧及照顧者的需要。即使是鐵人,承受情緒的量度也很有限。阿東父子後來的生活,電影沒交代。但試想像若然阿東只有父親可依賴,難保經歷更多的婚禮搗亂、輿論壓力、被歧視、被迫遷等事件後,黃大海或會變成下一個阿東,不單想送兒子回精神病院,甚至重演「誤殺家人」的悲劇。這並非危言慫聽,只是想大家別忽略照顧者的壓力,他們也很需要被關心和聆聽,才能繼續陪伴每一個「阿東」走下去。

一切道理知易行難,阿東父親不是也有讀過情緒病的書籍嗎?但也曾怪責阿東,甚至想過放棄,當個「混蛋」,將阿東「外判」。現實裡,我們也會有軟弱的時候。那時除了抱歉和內疚外,請記起《一念無明》的故事,休息過後,抖數精神,陪伴至親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