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港融合,水到渠成

中港融合,水到渠成

梁振英見記者,再次露出賣港賊的本性,秉承內地官員的一貫腔調,又向香港人狂sell中港融合、深港同城的「美好願景」。他說這是大趨勢,「不是政府提倡甚麼,不是逼大家做甚麼」。的而且確,在移居、就業等問題上,政府沒有推行如國民教育般強硬的政策。相反,只是不斷營造各種push factor和pull factor,利誘港人支持融合。正因如此,所以才更需警覺。

Push/pull factor是城市發展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將市民「推」離原居地、「拉」向移居地的因素。將這個概念套在香港,你就會發覺原來很多政策、社會現象都和這個中港融合的大方針暗自吻合。

香港最大的push factor,自然是樓價問題。在2014/15年度,住屋開支佔香港人生活開支的34.29%,每戶月均開支接近10,000元。而內地一、二線城市的樓價雖然不斷追貼香港,但畢竟尚有許多三、四線城市以至鄉郊地區可供選擇,不似香港般坐困愁城,搬無可搬。

樓價的另一面,就是人口。現時香港每年輸入50,000個新移民,本來就是公屋排長龍、樓價高企的元兇,在其他範疇上令港人生活質素下降更是不在話下。當香港的土地、基建已遠遠追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香港政府仍遲遲未肯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其實就是要令城內的人喘不過氣,直至自願離開為止。

有人說,中國一心要把香港打造成珠三角的曼克頓。誠然,香港的樓價繼續飆升,自自然然便會汰弱留強,將基層以至中產市民逐一掃走。得以留下的「強者」,除了李嘉誠、李兆基等土皇帝之外,更多的,自然是那些隨隨便便就可以拿出幾億現金掃貨的內地富豪。這也不用甚麼政策扶持,只要繼續「無為而治」,便可成事。香港人首先發覺,西九的樓盤就算中了六合彩也買不起。漸漸地,各大中產屋苑亦已非一般人可以負擔。之後,屯門、元朗的「豪宅」亦愈來愈多。剩下的人怎麼辦?好彩的話可以抽中梅窩居屋,沒那麼幸運的,就只剩移居大陸一途。

現時,這個迫遷大計還只在萌芽階段,畢竟在樓價以外,移居與否尚有許多考慮因素。因此,政府同時亦在製造不同的pull factor,進一步增加移居內地的吸引力。

政府早已向退休人士埋手,於2013年推出「廣東計劃」,讓移居內地的長者繼續領取生果金。這個年齡層的人毋須工作,加上很多本來就生於內地,自是樂於接受此安排。然而,退休人士始終非社會主流,要令更多人願意搬離香港,就必須為打工仔和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即日來回的跨境生活圈。

港珠澳大橋和高鐵,就是為此而生。很多人以為這兩項大白象工程只是用來討好中央、方便內地權貴。其實,這些天價工程的確是為香港人而建,只不過不是為了現在的需求,而是要改變香港人將來的生活習慣──更加準確地說,是要改變香港人的生活空間。現在這些工程未完成,政府已不時大力吹噓,說甚麼48分鐘到達廣州、1小時來回珠海。這種「方便港人外遊」的論調,很快便會倒過來變成「鼓勵港人在內地定居」、「每日兩個鐘車程來回香港返工」、「仲方便過將軍澳」的宣傳。君不見唐英年在六年前已經叫人搬到深圳龍華居住?可見由始至終,令港人遷回內地都是中央對港的一貫方針。

至於交通費的考慮,是錢解決得了的問題──要麼中央開水喉再次「送禮」,要麼由林特搬出「方便港人」的理由,只要推出一些月票計劃、橋費減免、免費泊車的政策(反正除此之外也沒多少人會使用),數口最精的香港人自然就更加受落。

將香港人迫回內地有何好處?顯而易見,這是先同化港人、後消滅兩制的計劃。香港人不像猶太人。我們沒有自己的宗教、傳統,歷史和文化基礎都相當薄弱,在珠海住了十多年後,恐怕連正體字怎麼寫都已記不起。一方面將港人迫回內地,另一方面持續對香港殖民,很快地,香港和中國便真的成了血濃於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整個環境已經構成,餘下的政策就都水到渠成。因為有很多香港人每日來往兩地,所以邊境限制變得愈來愈寬鬆;因為交流日益頻繁,所以開始容許內地公安在香港局部執法;因為多數香港人以普通話為主要生活語言,所以正式將之定為香港的官方語言……最可怕的是,到時必定會有很多「香港人」大力支持,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內地的生活方式。其實你看看香港人對淘寶的依賴、看大陸電視節目的習慣、以至新一代學童講普通話多過廣東話的情況,就知道這不是甚麼遙不可及的事。只要中共再下多一點點功夫,一個裡應外合,香港城牆土崩瓦解實為指日可待之事。

讚好作者Facebook專頁

(圖片來源:路政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