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遲來的觀後感——攪show一定要攪gag ?

遲來的觀後感——攪show一定要攪gag ?

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已曲終人散近一個月,但仍有一點話想說。

本人是一名寫稿佬,但首先是一名觀眾。所以,度稿之苦我自然明白,但作為觀眾,對爛show之不滿亦感同身受。

今年的頒獎禮好不好看?綜合我自己和網絡群眾的評價,大概是比過去幾年好,但仍有很多進步空間。某些環節例如開場鄭中基的歌舞,或者將新藝城「奮鬥房」搬上舞台都略見心思。可是,大部份的內容仍一如以往,想開玩笑卻又不太好笑,將節目弄得淡而無味。

這個要回到攪show的「初衷」:就是不論製作單位抑或觀眾,通常都以好不好笑,對白是否過癮抵死,作為頒獎禮是否精彩的標準。按著這個標準,編劇們只能疲於奔命地將一個又一個gag安插在嘉賓的講稿中。

這就是問題所在。要知道gag本身是十分難度,現場攪gag就難上加難,除了講求演繹者的發揮,對白之間的節奏、跟現場觀眾之互動,都十分難掌握。而偏偏,負責頒獎的粒粒巨星一來大都並非演慣喜劇、二來timing對他們來說尤其陌生,因為拍電影不似做live show,前者的timing幾乎全靠後期剪接來執行,加上頒獎的拍檔又沒有充裕時間坐低綵排,所以,歷屆頒獎禮常常出現因timing不準,而影響對白的效果,例如今年林敏驄跟白只的一段是很明顯的。

以gag為上的度橋思維,迫使台上每一個人都必定要談笑風生,唔識講笑都要講,過去有嘉賓拿蕭紅的姓氏來開玩笑,就是濫竽充數的明顯例子。相信大家都記得,歷屆頒獎禮都一定有這段稿:嘉賓A:「我真係唔明,點解大會搵我地兩個頒最佳乜乜獎?」跟著嘉賓B便風趣幽默地解釋一番。但這種對白又是否精彩?

那麼,不攪笑,頒獎禮還有什麼好攪?連奧斯卡也是一個接一個笑話呀!

正如前文所述,攪gag已是觀眾的基本期望,要改變的確有難度,但回頭想,金像獎頒獎禮一直都飽受批評,改變一下,又有什麼可輸?

每部電影背後,都有很多引人入勝但又鮮為人知的花絮,例如《樹大招風》,三位導演搜集資料和將三個故事合併的過程也堪玩味,可以在頒獎禮中多加分享嗎?

各個工種的工作人員,其真實心聲也動聽,當綠葉的、做替身的、配樂的,假如頒獎禮開放平台給他們訴一訴衷情,會趕客嗎?

至於攪gag,當然要繼續攪,就留給林敏驄、黃子華一眾專業高手們好了,何必要求人人都妙語連珠呢?

電影頒獎禮的製作班底,本身都是一群創意工作者,要想出不一樣的點子並付諸實行,相信不難。困難往往來自既有框架。但正如今年的頒獎嘉賓梁小龍所言:香港電影有最佳動作指導獎,連奧斯卡都沒有,正好證明不必事事跟隨奧斯卡。作為觀眾,我希望電影頒獎禮終有一日打破公式,做一場叫好叫座的好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