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文學科的危機與出路

人文學科的危機與出路

港大取消天文、物理/數學等主修科,其實是一個警號。連對科研發展有貢獻的基礎理論科目都因收生不足而被廢,哲學以至其他人文學科的存在價值更容易受人質疑。大學乘機減少撥款,使這些欠經濟效益的科系栽減人手及資源,逐步被陰乾,恐怕是早晚會發生的事。

依賴公帑,難免要受公眾監察,要合乎公共財政的道德和紀律。如果社會上太多人贊同大學奉行功利原則,賞罰和實效掛鉤,大學中人還有何堅實理由反對政府利字當頭,減大學教授的俸祿(上了岸的教授也打回原形),進一步把象牙塔打造成職業培訓所和大企業的(外判)研究部呢?

單憑「大學要多元化」或「人文學科是大學靈魂」這些理由,只能感召少數人,功利主義者一定認為牽強,只為掩飾本身的不切實際而生安白做出來。說服講求效益的人,得採用她/他們明白/認可的準則和語言,持續對話;不屑一顧只會被視為理虧,無法在形勢比人強時扭轉失控的削資歪風。

有趣的是,哲學及各人文學科並非無計可施,她們本身就有充足的理論資源爭取公眾認同,但可能受制於讀書人的風骨、路徑依賴的阻力或甚麼,圈中人都無意或乏力正視因被外界低估重要性而催生的取締/收縮壓力。近期多了一些有心人推廣文史哲的知識,已經是相當難得的事,但將這些學問普及化並不足夠。

讓更多人懂得欣賞它們,頂多減慢被殺/被削資的步伐,使其苟存於大學之中(有終身教職的教授會安全得多,受削資的影響遠不及其他大學中人)。此等人文學科理應有不可取代的社會功能,例如可(重新)界定何謂有用,賦予「有用」更深/廣的意思——這本身就是一大功用——現在被忽略,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軟實力萎靡不振,無法可持續發展的底因。

所以,將人文學科知識普及化,不單旨在深入淺出,跟一般人分享讀書和學習的樂趣。有大格局的戰略思維,就會明白普及化的其中一步,不能不包括自我變革,迎接各種時代挑戰。畢竟對手相當強大,有來自大阿哥的政治需要,人工智能的革命浪潮,以及生意人的成本效益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