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上)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上)

近日香港01一篇探討中國新移民數量和趨勢的文章,欲以數據證明香港並未受中國殖民[1]。該文作者認為,因為中國移民近年有下降趨勢,而每日150個單程證並未用盡,以此證明內地新移民並非香港最大來港移民來源。文末更以一句疑問「以文化角度來看,究竟是香港人被內地化了,抑或是「新移民」被香港化了」作結。要解答這問題,絲毫不難,只是不能、也不應以文中所援引的數據作分析。

就文化角度而言,援引以出生地作劃分的人口增長數據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單憑出生地並不能反映其傳承何種文化。反之,若我們翻查歷年人口普查報告,按出生地和其慣用語言的數據更具參考價值,皆因此數據反映受訪對象的文化認同傾向。在2011年前每一次的人口普查,均有人口慣用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詳細統計;2011年後此統計愈趨簡化,至去年中期人口普查,已不再以出生地區分,改而以區議會分區劃分數據。根據自1991年起至今之統計,於香港出生並以廣東話作母語的人口百分比徘徊於97%至98%,當中從2001年的98.31%[2]下降至2006年的97.63%[3];而於香港出生並以普通話作母語的人口百分比,從2001年的0.1%升至2006年的0.27%。2001年僅有3888人於香港出生並以普通話作母語,但於2006年,已升至10669人。就方言總使用人數而言,2001年時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口約572萬,即佔當時總人口89.24%,至2016年約626萬[4],佔當年總人口88.87%,使用人口比例不升反降。觀乎以普通話為母語之人口,從2001年55410人,即當時總人口0.86%,增長至2016年131406人,佔總人口1.86%。此外,根據2006年至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能說廣東話的總人口百分比由96.5%下降至94.6%。簡單而言,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數持續增長,從使用方言的統計數字,也能看出於文化角度而言,香港本地語言的推廣和使用率停滯不前,甚至呈倒退之勢;而普通話則成為香港愈普及使用的方言。

誠然文中提及近年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增長率比中澳台移民更高,但這「其他國家」的數字是包括中澳台以外的所有地區,若再將這些移民以出生地詳細劃分,其人數也遠不如中國移民。再者,除單程證以外,現行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容許申請人攜同受養人入境,甚至來港定居,單憑單程證數字並不足以反映實際中國移民數目。上文所提及的數據,即便撇除出生地,也可覷其此消彼長之勢,健全的文化政策,應是向移民授以本地語言、向本地人加強母語教育;然而觀乎2001年及後之數據,再加上近年普教中之爭議和政府之一意孤行,本地文化和語言步向消亡,並非虛言。人口普查的數字亦未有將非居民和特殊情況計算在內,而這些因素亦對本地文化有一定影響,例如每年不同國家的訪港旅客人數、以及雙非嬰兒出生人數等。即使上文的數據,也只是冰山一角,面對著生活周遭氛圍和文化的演變,豈是一個數字能足以反映。

所謂「溫水煮蛙」,其一便是訴諸似是理性、實則不甚全面的數字和描述,意圖證明情況不若他人口中嚴重。中共以人口政策將香港改頭換面,單程證配額縱然未有用盡,香港人均生活空間也早已捉襟見肘。今日主權移交近廿年,不宜再以似是而非的百分比自欺欺人,為中共粉飾太平。

[1] 李道著,《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內地新移民比例竟拾級而下?》,載於01博評
[2] 政府統計處2001年人口普查-主要統計表
[3] 政府統計處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要統計表
[4]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要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