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評書館:《Breakazine》049—《唞氣》

評書館:《Breakazine》049—《唞氣》

《Breakazine!(突破書誌)》的049號以《唞氣》為主題,探討香港人的各種情緒,思考如何唞唞氣。在香港,情緒明明是最需要討論的議題,卻人人沉默,彷彿討論也是罪。情緒成為禁忌,抑壓變成常態,然後自殺接二連三,但香港人還是不去正視問題。然而,各種情緒不會因為沉默而消散,如果不懂唞氣,又可以如何走下去﹖

有趣的是這一期《Breakazine!》沒有像社會學家Emile Durkheim般用社會學方法去探求自背後的社會原因,卻另開門徑聆聽不同的情緒,並了解這些情緒無法在社會流轉與被討論的原因。這次《Breakazine!》做的不是冷冰冰的分析—他們找困惑的學生跟快將離任的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對談,光明正大地談自殺這社會禁忌;他們收集了大量眼淚的故事,讓讀者看到無處不在的藍色情緒。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一直在等待我們發現。

總覺得現在香港在討論問題時都走得太宏觀,例如談學童自殺就一定從社會壓力、教育問題切入;談「雨傘運動」就要籠統地就整個運動來評論。然而,每一個學童也是人,正如每一個參與佔領運動的也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我們需要認真看待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才能呈現這個世界的複雜性。《Breakazine!》做的,也許就是讓一切討論回歸根本。

閱讀這一期《Breakazine!》是很有趣的經驗—讀眼淚的故事時會因為陌生人的故事而哭;讀學生的感受會讓我感到驚訝;讀「Make Room for Emotions」時既感人也治癒,也找到應對自己情緒的一點線索。很久沒有讀過這麼有意思的製作,可以提供一個了解情緒的旅程。這是很值得認真閱讀的製作,因為這才是香港需要的「心靈雞湯」,而不是冰冷的「生涯規劃」與充滿壓逼的「正能量」。

讀《Breakazine!》讓我想起台灣的《眉角》。《眉角》的出現震撼了台灣媒體,在網媒天下的世代,《眉角》以短文與照片進行討論當代議題,雖沒有長文分析但卻不乏深度。《Breakazine!》沒有走上這種視角化的道路,但圖文皆精,切入點也具啟發性。香港媒體走得太快,大概也是時候唞唞氣,像《Breakazine!》做慢一點,做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