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安樂窩 ─ 家庭與精神健康之一:馬麗莊教授專訪

安樂窩 ─ 家庭與精神健康之一:馬麗莊教授專訪

「一個家的意義,除了血緣關係外,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員的避風港。」-馬麗莊教授

家庭關係與個人精神健康息息相關,家庭成員互相影響,也會帶動整個家的氣氛。馬教授舉例說:「如果一個母親受情緒困擾,與丈夫關係欠佳,其子女會傾向保護媽媽,亦會希望調解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這影響了整個家的運作。」雖然精神困擾是一件個人的事,但馬教授認為,幫助個人固然重要,但這樣難以窺探整件事的全貌。

家庭治療重視問題的全貌,也是馬教授對家庭治療產生興趣的原因;馬教授形容自己是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家庭治療。在香港大學畢業後,馬教授到基督教聯合醫院擔任醫務社工,當時精神科的社工只有她一位,所以她接觸到很多兒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等不同類型的精神病患者。在工餘時間,馬教授亦不斷進修增值,先後在香港大學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馬教授屢獲大學教授邀請參與家庭治療的課程,她發現家庭治療非常符合她的理念,恰好也是她希望追求的目標。及後,馬教授在李維榕博士的督導下進行臨床實踐,當時她已經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望整合教育工作與臨床實踐。

馬教授與家庭治療的另一段緣分,始於她受邀到內地進行研究,並成立了深圳第一所家庭治療中心。當時她將香港的一個研究項目帶到深圳,在當地依照香港的模式進行。馬教授認為這是有趣的經驗,「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用普通話進行治療,當然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大開眼界,我好像經歷了時光倒流,從內地的經驗,重新思考香港的社會工作的發展進程。」

由於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接受家庭治療的對象來自內地不同省份,這對馬教授來說是一項挑戰;也因為文化、經濟發展等差異,馬教授坦言偶爾也會感到沮喪,「在國內展開研究工作不容易,尤如摸著石頭過河,例如內地人不習慣預約時間,常常會突然缺席,這需要時間去解釋,讓他們合作。」然而,馬教授也覺得,在深圳的經驗讓她了解到國內來自不同地方家庭的特式,大大提升了她的文化敏銳度。

縱然困難重重,馬教授仍然堅持在內地的工作,培育有關專業人才。「雖然經濟增長迅速,但部分的內地人思想仍是很守舊。現時內地的心理治療由精神科醫生負責,他們渴求新知識,然而人數眾多,很多醫生仍未有機會接觸有系統的訓練。事實上,內地需要加快發展社會制度,但制度可能需要30至40年才能發展成熟。」

至於香港方面,家庭治療仍未算普及,也不像英、美、法、德等國家有專業認證制度。馬教授認為,「香港對家庭治療等不同的社會服務的需求日增,而社會服務資源主要由政府分配,而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難以有發展空間。」馬教授期望政府在精神健康支援方面,增撥更多資源,以應付將來可預計更大的需求。

原文刊載於由新生精神康復會出版的新生資訊內(第三十二期),請瀏覽 https://goo.gl/YJsJ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