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足運發展的「永劫」

香港足運發展的「永劫」

幾年前,晨曦體育會拒絕跟隨其他甲組球會每個月付款4萬元轉播費給Now寬頻電視,後者在轉播晨曦與其他球會的賽事中,以XX稱呼晨曦,球迷亦以「XX隊」諷刺晨曦幕後欠缺搞好香港足球的決心和付出。

往後,晨曦決定不參與新成立的香港超級聯賽(下簡稱「港超聯」,即使它成為今季甲組足球聯賽的冠軍,它也決定不升班角逐,繼續杯葛港超聯。不過,現時晨曦不再是被口誅筆伐的主角,其主因是香港足球界傳出更震撼的消息:本港老牌足球勁旅南華主動申請降班作賽。

以往南華會方和足總也曾為了令這支球隊留在最高級別的聯賽而費煞思量,後者更不惜備受千夫所指破壞訂立下來的升降班制度,如今南華竟自動請纓申請降格,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是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一大倒退的徵兆。

有些評論把問題歸咎於由來已久的「老細足球」(註一)。具體地說,注資搞球隊的老闆會憑自己的個人喜好作為球隊的發展方針。他們心血來潮時,會插手干預球隊排陣戰術、陣上起用的球員和球員轉會事宜。有些老闆更是喜怒無常,時而雄心壯志、野心勃勃,時而意興闌珊,大幅減少注資金額,甚至全然抽身離去。在陰晴不定的氛圍下,不少球員難以有穩定的生計,遑論專心留在球場中練習。除了比較幸運的少數外,大部分球員和教練即使勉強能夠以足球事業為生,也不免要跟從老闆的「聖旨」行事,犧牲自身的專業性。但長此下去,香港足球又怎可以重拾昔日的光景,再次衝出亞洲呢?

筆者不會否定「老細足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更遺憾的是,當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的球會班主張廣勇拂袖而去後,原來並無人繼承注資令南華得以留在港超聯(註二),由此可見現時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處於什麼光景。

當然,香港足球缺乏資金注資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昔日以甲組聯賽作為最高聯賽的歲月亦面對這個情況,故港府和足總才萌生透過《敢於夢想》計劃(2010年)和《鳳凰計劃》(2011年)的念頭。綜合而言,當時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改革的主要目標有三點:一、成立港超聯取代港甲成為全港最高級別的足球聯賽,並提升本地頂級聯賽賽事的入座率;二、改善香港男子足球代表隊的水準、提升它的國際排名;三、使香港球會有機會參加亞足聯冠軍聯賽。

IMG_6026

然而,參加港超聯的球會在沒有任何回報保證的情況下,每季需最少以約600萬港元班費組軍,這比昔日搞甲組球隊的基本消費高出幾倍(註四)。在幾乎必定虧本,只差在虧多少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瘋子」願意不計成本效益繼續大搞足球外(以香港來說)(註五),其餘大部分的不要破口大罵,然後憤然離去,便是有心無力經營下去。

更甚的是,在實際操作上,頒布《鳳凰計劃》後,香港足球反而與上述的目標相距更遠。在入場人數方面,港超聯成立三季以來,不但每場平均入場人數連續兩個賽季錄得下降(2014/15年度錄得平均入場人數為1048人,到2015/16年度跌至每場平均1019人入場,到2016/17年度更進一步跌至每場平均僅901人入場),而且沒有一季比2008/09年度甲組聯賽的每場平均入場人數高(1128人)(註六)。另外,現時香港男子足球代表隊的國際排名為148位,這不但沒有朝《鳳凰計劃》訂下的躋身前100名的方向邁進,而且比2009年倒退5名(註七)。

此外,儘管香港球會近年獲參加亞足聯冠軍聯賽的資格,但若參與的球會未能在賽事中保持競爭力,那便會「畫虎不成反累犬」,既令自己吃力不討好,亦會影響日後其他球會參加亞洲區域大賽的機會。事實上:

「受惠傑志及南華近年經常殺入亞協淘汰賽,香港球會去年在亞洲足協的競賽排名攀升至東亞第6,可獲得2017及2018年1個亞冠分組賽和1個第2圈外圍賽名額,惟漁人得利的港超衛冕球隊東方,今季在5場分組賽暫只得1分,而傑志在附加賽出局後,亦只為香港帶來0.75分,目前有31.212分;相反,大馬勁旅柔佛DT已殺入亞協16強,令大馬的分數升至31.064力迫香港,料他們仍會有分數落袋,加上下季將扣除2014年的分數,香港球會在14年比大馬球會多接近5分,換言之下季尾排名要在大馬之上難上加難,故2018年亞冠很可能是香港球會近年的最後機會。」(註八)

IMG_5223

然而,如參加亞足聯冠軍聯賽的本地球會要保持競爭力,那便不可單單倚仗出賽的外援有神勇的表現,而要同隊的本地球員同樣具備質素。可惜的是,目前而言,即使雲集港隊的精英,再加上在香港效力的最頂級外援,也難以保證能在這項大賽有良好的表現。南華在自降甲組的聲明中,也只是把目前香港缺乏足夠具備質素的本地球員的殘酷現實溢於言表而已(註九)。

反之, 好像晨曦般堅拒好高騖遠,雖被不少球迷批評為抱殘守缺,但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它仍能給予高峰已過的職業球員一個延續足球生涯的機會,以及讓一班曾參與青訓,但因各樣緣故未能成為職業球員的青年繼續有機會參與合適水準的比賽。所以,如果說那些拒絕加大注資金額的班主對香港足球毫無貢獻,則殊為不公。

現時問題的關鍵,是香港尚未有足夠具備質素的本地球員提升自身頂級聯賽的賽事質素,加上電視/互聯網直播海外頂級賽事的普及化(註十),令更少港人關注本地的聯賽。
此外,港府過往注資6000萬港元支援《鳳凰計劃》,結果資助大部分浪費在架床疊屋的足總行政部門中(註十一),對球會組班和發展青訓事宜並無實際的幫助。

在這個情況下搞港超聯僅是「換湯不換藥」,足總和大部分的港超聯球會均未能覓得足以自負盈虧的贊助金額(註十二),但與此同時搞職業球會的硬性成本大幅增加,令不少資本家缺乏經濟誘因參與推動香港足運精英化發展。剩下的特例,並不能用作衡量一般班主恆常付出的硬性指標。

在目前的大氣候下,這群球會班主已可能是付出比較多的一群,倘若香港發展足運精英化的整體配套一天不徹底改頭換面,「老細足球」仍然會揮之不去,令有心搞球會的班主也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

註釋:
註一:明報社評:〈百年老店南華沒落 香港足球沉痾難起〉,載《明報》,2017年6月7日,頁A02。
註二:陸頌雄:〈南華退港超聯的體育悲歌〉,載《明報》,2017年6月12日,頁A24。
註三:李峻嶸:〈南華散班 再證明香港職業足球局限〉,載《香港01》,2017年6月6日。
註四:〈港超班費高港甲數倍 放棄升班不罕見〉,載《明報》,2017年6月6日,頁A01。
註五:〈南華自願降班 「老細足球」非香港足運出路〉,載《香港01》,2017年6月6日。
註六:〈時事通識:港超聯〉,載《無綫新聞》,2017年6月9日。
註七:參考同上。
註八:〈港超2019或失亞冠分組資格〉,載《明報》,2017年5月6日。
註九:卓志恒、黃頴恩、葉真真:〈南華自降港甲 百年首次 會方:超聯資源轉投青訓 隊長:多球員合約掛鈎前足主〉,載《明報》,2017年6月6日,頁A01。
註十:梁天卓:〈明星效應下的南華之死〉,載《am730》,2017年6月14日,頁A39。
註十一:蔡元貴:〈鳳凰計劃 嘥6,000萬搞唔起足運 球會仍無場練波 入場人數不升反跌〉,載《蘋果日報》,2014年1月13日,頁A04。
註十二:與【註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