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鍾進怡、唐健朗:談談政府的藝團觀眾拓展工作

【文化論政】鍾進怡、唐健朗:談談政府的藝團觀眾拓展工作

本地藝團在公共資源投放緊張的情況下,要獨立於政府一筆過資助,轉而「揹」票房的情況已成大勢所趨。藝團對「開源」的需求,可謂迫在眉睫。同時,也有不少藝團並非止步於開拓票房,而是希望改變現有互動模式,與觀眾建立更強的聯繫,最終達到為藝團吸引忠實「粉絲」,以及增加觀眾群多樣性的目的。

比起祖父母一代對代買票進場看戲的正經,不論國內國外,年輕人與藝團之間聯繫普遍薄弱。這個通病,不外乎前者在資料爆炸的年代,擁有前所未有地豐富的消閒選擇:娛樂不在局限於買票入場看戲,逛街購物、甚至出國外遊都是方便選擇。加上在教育方面,學校對學生的美感培育漸漸輕視,對於要花心力欣賞的藝術表演,更見缺乏年青人的青睞。

觀眾群減少,是全球性現象,但藝團不能沒有觀眾,這是現實經營的問題。於是,自千禧年代之初,西方有關藝團觀眾拓展(Audience Building)的探討,變得系統化。譬如在2001年,美國華萊士基金會和老牌智庫蘭德公司,就著藝團的觀眾拓展策略進行研究,並出版了一本對美國藝術行政界頗為重要的書籍《建設藝術參與的新框架》(A New Framework for Build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s)。

政府的藝團觀眾拓展工作

其實在這時候,政府亦已經開始想法子,促進藝團的觀眾拓展工作。康文署早在2000年,比《建設藝術參與的新框架》出版還要早一年,便成立了觀眾拓展辦事處(Audience Building Office)。辦事處的職能,主要是促進藝術團體和教育機構合作,以及推行一系列的觀眾拓展計劃和藝術教育活動,從以推廣藝術文化及提高市民的藝術認識。根據康文署的官方網頁,觀眾拓展辦事處現時有三大工作策略:學校藝術教育、社區觀眾拓展、提升中小型藝團的文化地位。然後環繞以上三大方向,觀眾拓展辦事處編寫了一張長長的活動清單,如「學校藝術實踐計劃」、「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社區口述歷史戲劇計劃」及「戲棚粵劇齊齊賞」等等。於2015/16年度,觀眾拓展辦事處便花費多達1,580萬元,委聘45個藝團舉辦觀眾拓展活動。

然而,政府的觀眾拓展工作,面對各方面的批評。當中有些批評是有關部門行政上的,如在去年11月,審計署的報告便指出觀眾拓展辦事處有管理不善,參與藝團有報大數之嫌,部分活動甚至誇大超過10倍人數。

除了公共行政失當,更令人擔心是政府在藝術行政的管理思維。理想的觀眾拓展工作,需要藝團和社區建立長遠關係,因此政府的資助計劃理應長久、持續,才能發揮成效。可惜,政府的管理思維並未能與時並進,講求硬性指標,而非藝團理念;同時,每次活動計劃完結,藝團又要重新呈交計劃書,使到一些計劃僅維一、兩年便無以為繼,更遑論構建藝團、政府、社區三者之間的關係。

加上,本身藝團面對的,還要面對經費短缺。表演人員的人力和時間的確有價有市。中小劇團很多時只能臨時組班,他們普遍提供的演出酬勞,基本上不足以「買起」演員的檔期,讓他們專注做好一套劇。自由身演員為了「揾食」,必須要同時接演幾套劇目,因而排練時間的不足,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中小藝團的節目質素參次,實在無可避免。

種種問題,最終導致三輸局面:政府的錢花了,但不見其效;藝團難以作長遠打算,若表演欠缺口碑,又更難以獲得政府資助;同時觀眾也要參與水準欠佳的節目。審計處的調查尚且可揭露個別部目的行政失當,但節目素質,以至藝團與觀眾的連結,都很難從現行的問卷、事後報告,乃至參加數字等反映出來。最後,活動過後,藝團得到收入,處方有數字交代,但藝團不能在社區建立觀眾群的話,這又是否可持續的實踐形式?畢竟下一年的資助能夠落袋與否,還要聽候處方發落。

真正的觀眾拓展

問題的癥結,或許源自政府對觀眾拓展的認知有誤。政府把觀眾拓展與藝術教育(arts education)乃至藝團營銷(marketing)等同起來,於是大多活動流於學生、街坊體驗的性質。觀眾拓展的英文Audience Building,其實有觀眾營建的意味,觀眾拓展因此該是構建性的,既講求建立觀眾與藝團之間的長期伙伴關係,同時講求藝團在社區的定位,以及在整體社區營造中的角色。

觀眾拓展要達致構建性,雖要一定的時間維度,讓藝團得以有充分機會深耕細作,與觀眾群建立關係,這麼關係不僅只是藝術知識的傳授,更是要建立起一種社區感。觀眾拓展的目的,固然是要增加觀眾群的數目,但觀眾拓展不同於藝團營銷的地方,在於觀眾拓展同時要達到深化觀眾群 ,在乃至改變觀眾群的文化模式,從而移風易俗,帶動整個藝術生態的進步。因此,觀眾拓展不單重新構建藝團與觀眾群的關係,同時是構建整個藝術行業的可持續性,這種雙重的建構性,正是觀眾拓展與藝術教育和藝團營銷的分別所在。

只有弄清觀眾拓展,政府才能發展出一套有意義的,協助藝團進行觀眾拓展的策略。不然面對觀眾群減少這個全球性問題之下,整個藝術業界要麼自救,要麼會變成夕陽行業。

作者:
鍾進怡(藝術行政工作者)、唐健朗(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原文刊於2017年6月5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