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安樂窩 ─ 家庭與精神健康之二:王愛玲博士專訪

安樂窩 ─ 家庭與精神健康之二:王愛玲博士專訪

「就算患病,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會加快康復進程。」-王愛玲博士

從字面上來看,家庭治療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而進行的心理治療模式。王博士補充,「家庭治療不僅僅是另一種治療方法,它代表了一個理解人類問題,瞭解行為、症狀的發展,以及解決之道的全新方法。家庭治療是一種將問題的表徵,從個人的關注點轉移到人際之間的分析視角和介入方法。」

王博士舉了一個例子解說個體思維和系統思維兩個不一樣的視角,「一位8歲的小朋友患有多動症,他的媽媽患有抑鬱症,孩子不聽話,媽媽會採用打罵的方法懲戒孩子。如果從個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會探究原因,究竟是孩子頑劣、還是媽媽情緒失控?如果問題源自孩子,我們會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行為;如果問題源自媽媽,我們會搞盡腦汁協助媽媽控制情緒。無論我們聚焦媽媽抑或孩子,其實都是他們個人要作改變!」

家庭系統思維,擴展了我們看個人問題的視野。孩子和媽媽的種種問題,其實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息息相關。

就上述例子,當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覺,家庭成員在相處上有一重複、僵化的模式。每當媽媽要管教兒子的時候,嫲嫲便介入保護孫子;面對婆媳之爭,丈夫維護自己的媽媽;孩子有嫲嫲和爸爸的撐腰,他怎麼會聽媽媽話?面對這三代聯手對抗媽媽之局面,母親又哪能有效地管教兒子?當我們用家庭系統思維來審視這家庭的問題時,發現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丈夫是最核心的人物。當丈夫能站在妻子這一邊,抵禦嫲嫲的干預,媽媽才可以豎立權威,孩子才會聽話。

王博士憶述家庭治療自從80年代初引進到香港,吸引無數渴求學問和知識的專業人士包括社會工作者、醫生、護士、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家,「他們接受了相關的訓練後,認識到家庭治療的有效性,在處理個案上予以實踐。」

對於家庭治療在香港的發展,王博士認為實踐家庭治療需要裝備知識和技巧,「過去幾年,新生精神康復會的管理層策劃了一連串的臨床培訓計劃,來幫助機構的員工獲得家庭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個由上而下的去推廣優質服務模式初見成效:家庭受到裨益、參與的同工也有很高的工作滿足感。香港的精神康復服務一直聚焦于個人,推廣家庭治療殊不容易,如逆流行舟。能作出創新服務的嘗試,實有賴於領導層的高瞻遠矚,及機構各級同工同心協力才得以推行。」

原文刊載於由新生精神康復會出版的新生資訊內(第三十二期),請瀏覽 https://goo.gl/YJsJ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