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林鄭上任第一課:謙卑不容造假

林鄭上任第一課:謙卑不容造假

林鄭月娥上任特首後翌日,到中環荷里活道参觀一項名為「文物時尚」的二十周年慶回歸活動。先不說「文物時尚」(heritage vogue)這特區官員創製的四字詞如何突兀,直有貶損文化遺產價值之嫌(時尚是指一時的潮流,是否意味潮流過後文物就喪失價值?),林鄭月娥在眾官簇擁之下從中區警署沿荷李活道走到元創方主持儀式,沿途擺放攤檔,顯然是為了向市民宣示她「保育中環」的功績。

政府重視文物保育固然是好事,但實情是否如此?林鄭月娥究竟有多少貢獻?這不僅關乎新特首有否貫徹她勝選時聲稱要「多加一份謙卑」的承諾,更須提防特區新政走上美國總統特朗普以「後真相」謊言治港的歪路。

提防特區新政走上歪路

林鄭月娥自2006起擔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2007年轉任發展局長兼任古物事務監督,可說過去11年香港文物古蹟保育的成敗都與她息息相關。細數維多利亞舊城的古蹟,確有不少保留下來,但在新特首急於領功之際,大家不妨看清真相:

大館(中區警署古蹟群)- 2003年4月,政府決定把中區警署古蹟群發展為旅遊項目,民間團體擔心項目變成尖沙咀山1881翻版,反對以商業形式招標,成立「中區警署古蹟關注組」,著手從事歷史研究、出版刊物、為市民講解和舉辦開放日,要求政府放棄商業招標。2007年10月,林鄭月娥沒有諮詢公眾,突然決定把古蹟羣發展權交給香港賽馬會。馬會建議興建160米高的「玻璃竹棚」和拆卸F倉,再度引起社區反對,關注團體遂向城規會提出新方案,但政府反對城規會審議民間申請。2010年馬會修訂方案,接受關注團體降低重建高度和保留F倉的建議,重修工程一直進行至今,但落成時間因去年塌樓意外而一再延誤。

前中央書院 - 2005年3月政府把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地皮列入勾地表,準備拍賣後興建兩幢豪宅,民間團體指出該地皮屬孫中山先生母校「中央書院」遺址,入紙城規會申請將地皮改劃作公眾用途,但政府堅持賣地。在民間壓力下,古蹟辦進行考古發掘,果然發現中央書院地基,但匆匆把泥土回填後卻遲遲未有公開報告。後來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向傳媒發放由中西區關注組成員羅雅寧高空拍攝的現場地基照片,發展局才於2007年10月宣布把地皮剔出勾地表,但只为期一年,未肯放棄拆卸方案。民間團體繼續搜集歷史資料,爭取街坊簽名支持,出席多次聽証會,最終政府於2008/09年施政報告中宣佈將遺址永久剔出勾地表,2010年決定完整保留古蹟,活化成今天的元創方。

政府山 - 2010年10月,林鄭月娥以甲級寫字樓供應不足為由,宣佈拆卸舊政府總部西翼,賣給發展商重建為一座逾30層高的寫字樓。21個民間團體成立「政府山關注組」,引用大量研究,確證政府山的歷史價值,倡議完整保留,向城規會和古諮會提出保育方案,發起為時兩年的公眾簽名運動。聯合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派出專家考察後,認同民間保育意見,向特區政府發出「文物警示」。2012年6月,林鄭力排眾議,趕在古諮會開會評級前兩天,亦即她卸任發展局長前兩周,宣佈「最終方案」,堅持拆卸西座,並在《文匯報》專訪中指出:「我絕不擔心這股國際勢力...有部分社會人士走向極端,甚麼也要保育,完全漠視中環商業區的寫字樓供求問題」。陳茂波接任發展局長,半年後從善如流,宣佈推倒重建計劃,完整保留政府山建築群。

直面歷史真相 坦承民間貢獻

事實俱在,林鄭月娥對「保育中環」確實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她的「貢獻」是處處阻撓,不到最後關頭不肯尊重民意。若果沒有關注團體鍥而不捨,用心用力進行調查研究和喚醒公眾參與,今天的中環古蹟已變成一幢幢豪宅商廈。除了上述三個實例,中環街市也是因社區反對而放棄拍賣,永利街亦因電影「歲月神偷」喚起市民關注才放棄重建。

若果新特首有勇氣面對真相,她應該參考澳洲總理陸克文或加拿大總理哈伯在上任後馬上向原住民道歉的例子,親身向曾經被她抹黑為「極端」分子的保育團體致謝,而非在荷李活道舉辦兩天封街領功大龍鳳。

林鄭月娥在落區的同一天,到訪打鼓嶺新竹園村時發表了一番相當嚇人的「發展要有人犧牲」論。大規模發展往往涉及居民搬遷,這是事實,但要人「犧牲」?未免暴露了特區領導層曲解發展的淺薄識見。

特區政府聲稱擁抱「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中國有份簽署的聯合國《里約宣言》,第3條原則說明「發展權必須得到履行,公平地滿足當代人和後代人的發展和環境需要」;第22條原則更進一步說明「土著人民及其社區和其他當地社區對環境管理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各國應承認和適當支持他們的身份,文化和利益,使它們有效地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

尊重居民權利 吸納多元意見

顯然易見,發展須兼顧當地社區權益。即使在迫不得已時要人搬遷配合,無論是原居民或非原居民,當權者有責任令居民在搬遷後生活得比以前更好。港府坐擁龐大資源,特別是新區發展後獲得的土地利益數以百億元計,為何特首上任後馬上想到要人「犧牲」,而非承諾更新發展策略,廣納居民參與決策,確保受影響居民活得更好?

為了增加土地供應,林鄭月娥準備成立專家小組進行研究。政府若肯虛心吸納民間意見,自然有助施政,但根據林鄭月娥的往績,最大風險是委任一些乖乖聽話的專業人士或學者把政府立場循環再用,然後向市民推銷為專家意見。

林鄭月娥宣稱首要任務是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卻未見她提及改善行政機構與公民社會關係。事實上,成立土地供應專家小組可以是政府釋出善意的第一步。若果她仿傚當年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模式,邀請關注團體推薦專家成員以及小組主席,並且公開政府土地資料庫,必然增加專家小組認受性,令土地政策事半功倍。

究竟新特首「多加一份謙卑」會否付諸行動?保育與發展策略的未來變革,勢成關鍵指標。

原文刊於《明報》論壇版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