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看九十後青年的消費文化

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看九十後青年的消費文化

都市文化也影響著資本主義和以消費文化為主的香港,而《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文本中也有不少篇幅描述香港成為享樂主義的都市的原因,瑪嘉烈會到酒吧喝酒談天、大衛會與瑪嘉烈去看電影、演唱會和展覽,這些也是都市裡流行的享樂組合,而香港的都市文化也在每天變改,一個歌手的離世會引致該年代的歌曲突然興起、在日本著名的拉麵店在香港開設首間分店會突然令香港人蜂擁而至、這些突如其來的新增內容也令消費文化及空間急劇變化,瑪嘉烈與大衛的消費習慣也被這些每天轉變的浪潮而影響。

在《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紀錄了相當豐富的文化事件,但由於篇幅所限,筆者選取了流行文化當中的消費文化作主要探討範圍,因為筆者認為大眾的生活一定存在消費的過程,他們也離不開衣食住行,而他們的每一個購買決定,也充分反映當時的流行文化趨勢,故筆者決定專注描述此文本所表現的消費文化。

在《瑪嘉烈與大衛的最初》的文本裡介紹了不少從文化衍生的消費產品,例如演唱會及電影門票,這些也是為了滿足資本主義而衍生的商業發展商品,一齣電影的拍攝衍生電影院的入場票及小食部的零食購買、一位演唱會歌手衍生的唱片和演唱會的門票,這一切一切也是因為鼓勵大眾消費而產生的文化附屬產品。

大衛在《必需品》一文中,記述「他很喜歡逛超級事情超級市場,大多數時間也是有目標而來,每次他寫好一張清單,購買的也是日常用品。」大衛的主要消費習慣也是以生活實用性為主,而輕視產品的消費意念,他亦能在購買日用品過程中獲得快感。

村上春樹在一九八四年曾經撰寫《關於襯衫》一文,表示「他在高中和大學時代曾經是非三十七號的Van Jacket 的染色扣領產生不穿,過著相當程度崇拜品牌的生活,近來當然已經不會這樣,而是變成以買各式各樣的襯衫為樂,他特別喜歡開拆新襯衫的包裝是撲鼻而來的牛津棉香味,也喜歡熨斗燙過洗好是那種觸感。」

而村上春樹在《送禮物的人,收禮物的人》一文中,見證了他所的消費價值觀,「他從任何觀點來看也不算是個講究穿著的人,經常都將很隨便的衣服,而他的所有衣服也是自己買的,因為他認為不是自己找的會感到不自在,他背後的想法是如果這是不適合自己的感覺和生活方式的話,事實上也不太有用。」這兩篇文章與瑪嘉烈與大衛的消費價值觀不謀而合。

瑪嘉烈與大衛也很喜歡自己買東西,也認為這些物品要適合自己的感覺和生活方式。例如「大衛在超級市場買紙巾一定是買Tempo,雖然柔軟度好像健力氏好一點,但是萬一傷風起來要包一下雲吞,Tempo是最有保證的。這反映大衛當時消費的價值觀也是以適合自己的生活和感覺為主。而瑪嘉烈與大衛及村上春樹也有相若的想法。

在《日用品》一文表示,「瑪嘉烈與大衛談戀愛後行喜歡到家品部,為大衛買家庭用品,她將這個消費行為定性為把對方照顧得無微不至的一部分,瑪嘉烈此舉只想讓彼此的生活過得舒適一點,方便一點。」這反映了瑪嘉烈與村上春樹消費的原因,是希望追求適合自己的感覺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瑪嘉烈與大衛在戀愛過程中其實比較少選擇購買奢侈的物品,反而會購買一些較為生活化和實用消費品,他們的消費過程也是以追求適合自己的感覺和生活方式為主。

我們能從上述瑪嘉烈與大衛的消費行為中瞭解九十年代出生青年的消費文化,也能掌握他們對的生活的要求、期盼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