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顛簸之中,唯一可靠的只有老土 「變唔係口講,而係要身體力行。」

在顛簸之中,唯一可靠的只有老土 「變唔係口講,而係要身體力行。」

* * *

筆者出於好奇走訪《屯們誌》,來到才知幾乎所有人都認識,他們沒有因選舉結束而停步。

* * *

問:你地由細到大都住喺屯門?

眾:除左一兩個之外大家都係。其中一個就住喺後面屋邨。

* * *

問:FB 的社區 pages 多不勝數,但肯出紙本真係聊聊可數。點解大家肯花心機去做?

Tiffany:我地都係上年為朱凱廸助選嘅義工。選舉完左之後,我地都喺度諗,點樣延續依個團隊,繼續關注屯門區?

跟住就諗到搞社區報接觸街坊。有啲識排版,有啲識影相,有啲想撰稿,唔少朋友都有興趣,於是就成立左《屯們誌》依個團隊。

我地申請左香港獨立媒體嘅社區報基金,由構思到籌備花左八個月。前期係探討策劃方向,後來就決定左,創刊號以單車為主題。

團隊裡面有好幾位單車好手,好熟悉屯門有咩問題,畀左好多意見,介紹訪問對象。我地都有踩屯門單車徑,實地考察。

至於外國嘅例子就係 Kiwi 搵嘅。

* * *

問:點解你咁熟各國嘅單車政策?

Kiwi:我都係特登去搵好多資料嚟睇。由各地交通部嘅文件睇起,睇勻所有國家後,最終喺美國、歐洲、亞洲各揀一個城市出嚟。涵蓋面比較大,睇到唔同地區都有唔同方法。

大家試踩發現到問題後,就要探討香港法例點解對單車從唔友善,從未諗過單車設施亦係社區建設。我地攞外國例子做正面示範,香港都有辦法去做,只係唔願意去做。

* * *

問:你地點解加入依個團隊?

Ann:點解《屯們誌》會寫作企人邊?因為我地覺得社區係人同人之間嘅連結。唔係一幢幢大廈,一間間屋,閂埋門唔埋身邊嘅事。我地好想重拾細個嘅鄰舍關係,所以特登取「們」字。

當初參與助選,都有一種想求變嘅心,想為社區做啲事。有時口講冇用,要親身去做示範,俾人睇到變唔係口講,而係要身體力行。

* * *

問:有一點我很佩服,好似冇人「篤」你地做嘢。所以選舉後你地沒有消失,繼續喺度。

Ann:朱凱廸只係知道屯門有團隊搞緊社區報,完。內容細節佢完全唔知道。
每區團隊都有唔同主打。雖然同路人聚集喺一齊,但每個團隊嘅方向都唔同。唔係邊個想做乜嘢而我地去做,而係我地想做乜嘢就落手去做。

* * *

問:外人對新界西往往有偏見,騎牛呀、建制呀、鄉事呀、反抗會俾人斬等等。你地會否擔心?事實又係咪咁?

Kiwi:落街同街坊傾,信心反而會返番嚟。可能你喺網上見到好多批評,就會變得冷淡。

但你落地先會發現唔係咁樣,街坊都好關心。雖然立場未必一樣,但只要肯傾,大家都會有得著。

落街嘅感覺真實好多。

* * *

問:傘運剛結束,大家都滿腔熱血,想傘落社區。但三年後到今日,火種明顯冷卻。

Ann:我地受連串打擊,所有事逐一崩壞,明白依種心情。但我地聚到一班人,可以慢慢壯大,就有動力推動落去。就算幾灰心,只要有人想繼續,就要落地搵更多同道人。

Kiwi:好多人口話灰心,但其實未放棄。
Ann:既然冇可能放棄,就要選擇堅持。

* * *

後記

為了環保,《屯們誌》特地用再造紙和大豆油墨印刷,耗費了大部分成本。但可喜是訪問之際,三千份已有二千份派出。

團隊一成員不在照片內,因為她由始至終陪一街坊詳談,分身不瑕。另一邊廂,一街坊特地折返,與他們打牙骹,說要「監視」他們是否如實擺站到夜晚十點,沒有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