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題系列】墟・集・元朗?元朗墟史懸案(之五):消失的雞地

【專題系列】墟・集・元朗?元朗墟史懸案(之五):消失的雞地

系列前言:不只是掌故

文:若聞

有一個少女,本想做個功課,以元朗八鄉居民的經驗,探討偏遠村落的村民買餸的問題,怎知挖呀挖呀,卻挖出一堆撲朔迷離的故事,遙遙呼應著[官。商。鄉。黑]之說,卻又是另一種版本,另一種複雜的感覺;又或者,在空間的管理文化鬆緊不同,或曰有/無商場文化,有/無領展的時代中,[官。商。鄉。黑]似乎都有不同的呈現。

話說什麼是「墟」什麼是「集」呢?「墟市」是不定期的 ,通常出現在鄉鎮地區;「市集」是在街道兩旁擺賣的不同大小攤檔組成,是指已形成一相對固定的擺賣空間。只要一旦舉行墟市活動,附近的居民就好像要慶祝節日一樣,到墟市趁熱鬧,因而便有 「趁墟」 一詞出現。也可以說,墟是一種流動的,有節慶性質的社群活動;集是一種相對固定的,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交易空間。不過,隨著時間過去,不少墟的附近開始形成聚落,然後慢慢發展成集,但又沿用了「墟」 一字,所以也往往叫做「墟」了。所以,這個系列是寫掌故,又不只寫掌故,是寫過去,也是現在。

【專題系列】墟・集・元朗?元朗墟史懸案(之五):消失的雞地

老一輩的元朗居民仍然常常提起「雞地」,甚至坐的士司機也知道「雞地」這地方,元朗街坊時時都提起,但你在 Google Maps,卻找不到「雞地」這地方。那麼這個只存在於人心,卻不存在於Google Maps的神秘地,其實是在哪裡呢?

其實就是現在的鳳琴街(想想諧音就知為何叫「鳳琴」)。

六十 年代初期,村民開始匯集在元朗東一片空地買賣雞鴨家禽,每逢墟期日子,村民就把雞鴨運到雞地大棚販賣,雞農將一籠籠的雞、鴨擱在地上,販賣時會握著雞鴨的頸項餵入飼料,讓雞鴨吃得飽滿賣得好價錢。場中亦有人背著工具箱閹雞閹鴨,因為小公雞經閹割後,公雞會減少打鬥受傷。在飼養較佳環境下令到肉質細嫩,價錢更高。

如果到youtube找1984年的港台節目《百載鑪峰》,還可以看到雞地的風貌。在八十年代,雞地依然會按墟期逢農曆初三、初六、初九發生。賣雞的墟市很早,早上四點就開始有人來,早上七點就已經都收攤了。賣鴨的則通常下午才來,因鴨全年在水中生活,比較不耐熱,若正午烈日放在乾地上賣,容易死亡。

可是,時間再數早一點,原來是先有米地(顧名思義當然是賣米啦)。在米地上,有人開始賣雞,賣賣下,又覺得不夠空間,於是便到附近的空地,將之經營成人人都知的「雞地」。

想想這個故事,必然是發生在空間管理文化沒有那麼嚴厲的時空吧!試想想如果你在領展商場這樣按照自己的需要而與旁人協調使用空間,有沒有可能?雖然,當時的米地和雞地並非無管理者,但文化上,大家仍未覺得要管到給你劃出一個你不可以「出界」的死框才叫做管理。換個講法,把框畫死,就是把租金和管理費賺到最盡的方式,這個盡賺不理街坊的方式,似乎在當時,就不太適用啦。

不過,這種小小的自由空間,由 1980 年代初地產向新市鎮發展開始,就慢慢一同消逝了。雞地區內開始興建私人住宅洋樓,然後就是配套設施如中學,例如基元及基朗中學 (1982),於是雞地墟巿的範圍縮減。直至 2004 年 Yoho Town 及 2011 年 Yoho Midtown 落成,雞地終告完全消失。墟市的痕蹟,就只剩下位於現在YOHO Midtown旁的蔬菜批發市場。

[未完待續……

下週提要:大佬之合流--鄉或黑也好,終也成官商]
【草根行動媒體】

系列專題

參考資料:
(1) 跑遊元朗(8)
跑遊元朗(19)

(2) 港台節目:《百載鑪峰-1984》第四集〈元朗新舊墟〉
(3) 維基百科: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