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上一輩的房屋大多都過千尺嗎?

上一輩的房屋大多都過千尺嗎?

話說前兩天在 iMoney 智富有一篇 港澳小不同 的訪問,當中提及一些與澳門相關的事情,與事實嚴重不符,而Leo 在Facebook 帖文中道︰「如果我寫啲嘢有任何錯誤好歡迎你隨時指出」,難得他如此大方,我也來簡單回應 一下。

「澳門是葡萄牙殖民地,中文和葡文是官方語言,走在澳門街上,幾乎找不到英文的蹤影」

中文和葡文,是澳門的法定正式語文,故此街上一般店舖都會有中葡雙語的招牌,而路牌因屬於官方標示,除某些會根據國際慣例沿用英文外 (例如STOP),大多都是中葡雙語並行。

是的,英文作為國際語言,而且澳門也是旅遊城市,多加英文標示,值得鼓勵。但英文在澳門不具官方地位,所以在街上的路牌、招牌看不到英文,十分正常。正如大家到其他國家,例如日本、法國、德國等地方旅遊時,相信亦不會質疑為甚麼在當地街上找不到英文蹤影。

「LEO指曾提交英文文件到政府,但不被受理,必須要加上中文或葡文作主要語言。」

如前所述,英文並非澳門正式語文,政府當局也只會接納由正式語文作成的文件,否則的話需要通過認證的翻譯方可獲得承認。或許 Leo可以嘗試交一份葡文文件到香港的政府部門,看當局是否受理。

「甚至學校也不會教授葡文」

大部份學校不會教授葡文,這是事實。但澳門的幾間公立中葡學校,有教授葡文,而澳門大學有開設葡文系,理工學院則有開設中葡翻譯課程,所以Rita所指並非事實的全部。

「澳門人寄信,從來不會寫英文或葡文地址,只會寫中文地址,『有些人根本寫不出自己的葡文地址。』」

的確,「有些人根本寫不出自己的葡文地址」,正如香港也有人根本寫不出自己的英文地址一樣。但說「澳門人從來不會寫英文或葡文地址」,則與事實不符。事實上澳門的公用事業帳單也有提供中葡地址選擇,葡國領事館也會要求服務申請人提供葡文地址證明。而且澳門也有葡裔社群,他們要寄信的話也大多書寫葡文地址。

此外,以拉丁字母寫成的地址,不一定就是英文地址。例如這個法國地址 “109 Rue de Bagnolet, 75020, Paris, France”,街名也沒有譯成英文 “Bagnolet Street”。

Leo 在留言中稱︰「記者小姐可能誤會咗我意思,我應該係話無英文的地址,諗諗下可能係澳妻亂講野」這個回應,教澳妻情何以堪?

「澳門租樓和供樓價錢相約,因此不少人選擇買樓」

的確,租金大幅上升,某些租盤的租金,與某些樓盤的供樓價錢相約,但就同一級數的樓盤而言,其租金和供樓的價錢則不同。

舉個例子,華寶花園一個低層1071尺的單位,售價為 665萬元,但租住這個單位,只需8800元。

根據銀行樓宇貸款的估算,若一個住宅貸款額400萬,還款期二十年,以實際年利率2.5厘計算,每期供款21196元。

另外,即使租金與供樓價錢相若,但很多人根本無力負擔高昂的首期,這個相信我不用花篇幅解釋。

「一河之隔的珠海」

澳門特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及路環島組成,澳門半島北端與珠海市陸路相連。即使路氹邊境與橫琴有一水之隔,由於澳門和珠海已有陸路相連的地方,故此澳門與珠海兩地,其實不能稱作「一河之隔」。而事實上,香港與中國大陸亦有35公里的陸路邊境,故此香港與深圳其實也並非真的是「一河之隔」。

Leo於留言中稱,「蓮花口岸就唔係陸路 (死雞撐飯蓋) 」, 又稱「因為佢本來就係香港雜誌,主要對象係香港人,所以用字都要用啲香港人明的」。但我相信,「半島」、「陸路相連」這些用字和概念,香港人不難明白。

「上一輩的房屋大多都過千呎,婚後與家人同住也不擠迫。」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2016年12月底按分區及實用面積統計的住宅單位及空置住宅單位數目」的資料顯示,實用面積為10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單位,佔全澳住宅單位近85%。

實用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住宅單位,只有不足一成。除非能證明上述的85%住宅單位,都不是由澳門的上一輩人持有,否則這個講法並不成立。

其實導致今次事件發生,我認為主要責任在是次採訪的記者,以及相關編輯身上。Leo和Rita作為普通市民,對上述的事情沒有清楚認識,導致得出文中的講法並不出奇,然而撰寫該文的記者鄒潔儀,及相關的編輯,並未於報道刊登之前詳細審閱稿件中的基本事實,就將稿件付梓,在網民對事件提出意見後,亦未有就稿件中的事實部份加以更正。

事後 港澳小不同 專頁也出帖「更正啟事+道歉」,我覺得資訊有錯,更正便可以了,並不需要道歉,可是其啟事的最後一句,「澳門同大6土地同身心都係相連無河分隔」,就真的有點耐人尋味。

來源︰港澳小不同 專頁

原文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