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隔靴搔癢的廢物回收政策

隔靴搔癢的廢物回收政策

文:李美笑/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職工權益工會副主席

環保署助理署長(回收支援)黃漢明先生近日出席一環保團體舉辦的一個回應中國7月公佈「限廢令」分享會時,提出政府將推出的數個對應政策,被回收業界批評不切實際,有食環署處理垃圾多年的同事亦感慨政府的環保政策從來只在枝節修補,未能在核心解决問題,只因香港負責環保的部門先天已身(食環署)首(環保署)異處,不能统合。

食環署垃圾車不作分類回收

國內年底將停止進口廢膠、只收再造成原材料的膠粒。此政策將令部份回收商要結業,市民分類好的膠樽亦隨其他廢膠一樣苦無出路,將當垃圾處理,堆填區每日將多了數以百噸膠樽。回收膠商一向反映收樽的運輸費和分揀人手成本高,窒礙業界的發展,從環保園內唯一的廢膠回收廠也因收膠樽不足導致倒閉可見。政府若能協助解决前期廢膠收集,回收商於後期處理便能應付。

環保署官員表示已預留5千萬資助業界買壓縮車,從而减輕收集和運輸的成本。又說「綠在區區」都收膠樽,屋苑可自行送去。官員好像不知很多市民不知什麼是「綠在區區」,回收地點和時間,問十個八個都不知,就算知都因回收時間不配合及車資問題未能用到。食環署不是每天都有壓縮車到各屋苑收垃圾嗎?為何混在垃圾的膠樽就收,分揀好的膠樽就唔收?為何有夾車收大型家居垃圾,不會有壓縮車收膠樽?官員經常引台灣回收經驗,為何不學台灣有回收車隊,將垃圾分門另類收集?就因為環保署的工作重點在環保,食環署的重點在衞生!所以,垃圾站亦一樣不能做垃圾分類點。兩個部門各有各做,難以協調!

環保署官員花招百出,擅於牽頭,執行責任卻推給他人。現時放在公眾地方的三色回收桶,最初由環保署提供,後推給食環署招標和監管,只要求承辦商報回收數量,屋苑的三色桶亦由環保署資助購置,但回收問題就閣下自理,環保署亦不會負責監管。 故當廢膠價下降時,出現承辦商將回收桶膠樽棄於垃圾站的假回收,月呃53萬公帑的醜聞。屋苑收集到的乾淨膠樽近期亦因無回收商肯收,通通當垃圾送去堆填,浪費市民做好分類的一番心血,環保署官員對此等事亦無理會及向市民交代。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又不會跟進,如環保署提供的膠樽回收桶只得一個,令貴價膠和平價膠混在一起,增加分揀工序,為何不設兩個膠樽回收桶,一個水樽專棄桶,一個收其他膠呢?外國早行生產者責任制,公司設有回收機,投入膠樽或玻璃樽都會給獎賞以鼓勵市民垃圾分類,但限制生產商的政策卻在環境局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只屬將來的第二期目標。

自設再造紙廠,放棄廢紙依賴出口

大陸的「限廢令」亦拒收未經分揀的廢紙,令單靠出口的廢紙回收業亦出現危機。在場業界表示因國內進口批文未出,宣佈將停收廢紙,希望政府能與國內商討一個解決方案。但港商的停收行動純自保生意,並無環保和扶貧的角度。要長遠解决廢紙出路問題,應鼓勵本港發展再造紙工業。政府可帶頭自設再造紙廠,產品供政府及學校以至一切公營事業使用,這已能吸納很多廢紙,既可促進公共福利,又可環保。其次是用地問題,必須由政府資助各區設置回收商、回收車用地,同時參照扶貧水平,為弱勢群體蒐集/出售回收紙皮訂下最低價格,以保障弱勢群體得到合理回報,才能既對市民和業界提供方便,又能鼓勵弱勢群體參與回收事業並減少貧困。發展綠色工業才是長遠解决廢物的良方。但是,即使有好的政策,仍然需要一個统一執行的部門,不然,繼續目前那種食環署與環保署各自為政的部門分工,成效一定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