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時間不能補貼 城市宜居首重健康

時間不能補貼 城市宜居首重健康

健康空氣行動回應2017年施政報告
時間不能補貼 城市宜居首重健康

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但在整個宜居城市的框架之中,卻完全沒有「健康城市」的理念。其實香港城市要做到宜居,首先要處理路邊空氣污染高企的問題。可惜,施政報告並沒有回應這市民最痛處─大部分市民每日曝曬於高濃度的路邊空氣污染。根據環保局早前的預測,2020年香港路邊的二氧化氮水平,仍然高於香港空氣質素指標62.5%,市民的健康仍然受到嚴重威脅,宜居城市的講法亦無從說起。

健康而有效率的交通運輸系統是構成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施政報告迴避最重要的交通問題:失控汽車增長引致的交通擠塞問題。施政報告重點提及要減輕市民公共交通費的負擔,提供高達300元的交通補貼,只是改善公共交通質素的第一步。交通擠塞是香港人共同面對的大問題,每日香港人便至少浪費額外38分鐘的時間於通勤之上。學者關焯照更曾經估算,過去5年九巴的行車時間由2009年平均30分鐘,增加20.2%到2014年的36分鐘,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8.65億元。

長時間的通勤不但浪費時間,對健康亦構成重大的威脅。根據浸會大學生物系的研究,本港私家車車廂內的空氣質素普遍不理想,車內的空氣質素嚴重超標,若停車不熄匙,車內的二氧化氮更超出環保署建議標準29倍。

香港路邊空氣污染長期高於世衛水平兩倍以上,加上高人口密度及城市街谷效應等,市民面對之健康威脅極為嚴重。香港每年因路邊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一直位居珠三角地區的前列。根據科大2016年的一份研究,香港有773人及361人分別因呼吸道疾病及肺癌而提前死亡,是珠三角地區11個城市(包括廣州及深圳)之中最高。林鄭月娥要提倡宜居城市,處理路邊空氣污染問題,減少城市的車輛密度及市民花在交通的時間,才可以促進市民健康,提升城市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