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網媒撐得起新聞自由嗎?

網媒撐得起新聞自由嗎?

如果不計算傳統新聞機構的網站,香港的網媒發展史,本身就跟九七後的政治變遷,尤其是社會運動的興起和新聞自由的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香港第一波以新聞及政治社會議題為主要內容的網媒,在2004年左右以網絡電台為主要模式出現。它們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建基於隨著2003年七一大遊行而爆發出來的社會力量。可惜,在其後三四年間,這一批網媒紛紛因財政或其他內部問題逐漸消失。2005年創立的以刊登評論文章為主的《獨立媒體》,在十多年後仍然屹立,是一個例外。

香港第二波網媒的出現,發生在2012年左右,《主場新聞》、《熱血時報》等,都在該年創立。相比起早年的網絡電台,這一批以新聞策展和評論為主要內容,輔以少量第一手報道的網媒,到目前為止展現了較高度的可持續性。第二波網媒較為成功,部分原因固然在於網絡的持續普及化,以及社交媒體出現,令網媒內容得到新的傳播渠道。同時,在兩波網媒之間約10年光景裏,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每況俞下,也為網媒發展提供了獨特的空間。隨著批判聲音或被視為激進的觀點越來越少在傳統媒體裏出現,部分網媒成為了這些聲音和觀點得以表達的平台。筆者幾年前進行的一個調查研究就發現,越覺得主流媒體有自我審查的市民,越可能有使用網絡媒體的習慣。

由於以上提及的社會和政治背景,香港的第一波和第二波網媒,多具備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的特徵,即它們不受政府或大財團控制、有明確的反建制立場,以及對客觀中立等傳統新聞專業理念有所質疑或甚至揚棄。不過,隨著網媒對輿論開始產生重要影響,以及新聞行業本身的變化,過去兩三年間,香港也出現了在內容、運作或理念上較貼近傳統新聞媒體的《端傳媒》、《香港01》、《眾新聞》等,其中也包括一些在立場上親建制的網媒。整體而言,今天的香港網媒比幾年前顯得更專業化和多元化。

網媒的存在,對維護香港的新聞自由的確有一定的作用。對媒體來說,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複製和發行成本。今天香港有不少網媒,其營運成本可能只是一年兩三千萬,甚至只是一年幾百萬。雖然這也不是普通人隨便可以拿出來的金額,但比起過往動輒以億計的傳媒投資,仍然是便宜得多。政府以資本控制傳媒的手法,較難在網媒身上實施。這也代表,除非當權者對網絡的管控有一些極端的動作,否則,要全面封鎖資訊和封殺批判聲音,會異常困難。

不過,要靠網媒來「撐起」新聞自由,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網媒面對至少五大限制和排戰。第一是人力和資源。雖然網絡容許媒體以低成本營運,但這也代表大部分網媒不會有太多資源進行深入的或調查性質的第一手報道。而且就算是小規模低成本的營運,也不代表網媒沒有掙扎求存的需要。第二,社交媒體資訊爆炸,也做就了如KOL等新的傳播行動者,參與網上眼球奪戰的「玩家」前所未有的多,以時事和新聞為主的網媒,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不一定容易爭取到最多人的關注。第三,受眾的選擇性接收傾向加上網絡平台的各種演算法(algorithm),容易導致迴音廊或網絡泡沫的出現,就算一些另類聲音和批判聲音得到表達,其傳播範圍會否停留在已經傾向該類聲音的圈子中,是一個明顯存在的問題。第四,網絡傳播速度高,大家追求即時新聞以至即時評論,一方面增加了出錯的機會,另外更基本的是令資訊和意見碎片化。第五,如上所述,建制力量在近年也大舉進軍網絡,在資源更加充裕的情況下,一些親建制網站或專頁的傳播力量,已經絕對不下於專業媒體或一些建立多年的另類媒體的網站或專頁。同時,建制力量的參與,也很可能加重了迴音廊形成的趨勢。

政治哲學中,自由有負面和正面之分。負面自由指向我們是否免於外部的審查和管制,正面自由指的是我們是否真的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以至社會是否真的有民主自治的能力。在今天的香港,網媒的存在有利於保障負面自由,但促進正面自由卻不是網媒容易做到的。當然,這不代表香港的網媒有甚麼嚴重的缺陷,促進正面自由本來就比保障負面自由要難。在過去大半年,不少本地學者指出,香港已經或其實早已進入威權主義時代,而在一個威權主義的國度中,保障批判聲音能夠得到表達和一定程度的傳播,已經是對社會很重要的貢獻。

請即報名!12月3日「網絡媒體高峰會:圍城下的網媒能如何守得住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