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教曉我們的存在意義

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教曉我們的存在意義

存在主義學派指出,人生有四大終極議題: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當我們好好面對這四大議題便能活得更真誠更豐盛,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就是以此為目標。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的女主角山內櫻良面對自己患絕症的過程,正正體現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理念。

死亡

死亡是無一倖免的,面對死亡的態度卻可以任人選擇。櫻良大部分時間都表現得很輕鬆很樂觀,不過從她突然的一句「其實非常害怕要死了」,可見她還是會害怕。有些人有了宗教信仰、將死亡視為另一個開始而減少了恐懼,有些人則採取積極的態度好好活出生命。櫻良就是因為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漸漸懂得要珍惜生命餘下的每一刻。

自由

雖說每個人也渴望自由,完全沒有選擇對於某些人來說會很難走以後的路,皆因作出任何選擇所附帶的就是要承擔責任。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有各種限制,例如我們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初生環境,亦無法逃避一些天災人禍;然而,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櫻良告訴男主角:「我們都是自己選擇走到這一步的。我跟你同班、那天在醫院碰到,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命運。讓我們碰面的,是你在此之前做的各種選擇,跟我在此之前做的各種選擇。我們是因為自己的意願才相遇的。」櫻良很重視選擇,而且勇敢作出選擇,她愛玩的「True or Dare」亦能至少給予人兩個選擇。她選擇在離世之前好好實現個人的願望、確保她珍惜的人過得好好的,正是她擁抱的自由。

孤獨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又不能完全離群。櫻良認為每一個人都要和他人產生連結,她說道:「只有一個人的話,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喜歡某人、討厭某人的我;跟誰在一起很開心、跟誰在一起很鬱悶的我,我覺得我和這些人的關係,就是我活著的意義。」她幫助不與人交流的男主角與人建立關係,亦希望有人好好關照她的好朋友恭子,大家都不再怕孤獨。

無意義

人總是想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得了病患的人會問為什麼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少學者提出的面對哀傷過程同樣以獲取意義為最終目標。意義治療學創立人Victor E. Frankl稱,獲得生命意義有三種方法:一是透過創造,二是透過經驗,三是改變處世態度。研究顯示,獲得了生命意義對身心靈健康都正面影響。我們不應逃避病痛的意義,反而學會接受,將病患者由受害者的角色轉化為英雄,這樣才能活得有意義。

表達藝術治療可以助人面對這四大終極議題。櫻良運用了寫作,透過寫日記《共病文庫》表達及盛載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種種經歷和未來可活出的潛能,發掘關係資源,學會如何作出抉擇和面對挑戰,並尋找存在的意義。受存在主義啟發的表達藝術治療先軀就提到,文字創作是建構意義的最好形式。其實任何人不論是否有病患,存在主義的這套哲學都能讓人活得更美好。

參考文獻:
Cordobés, T. K. (1997). Group songwriting as a method for developing group cohesion for HIV-seropositive adult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4(1), 46-67.

Knill, P. J., Barba, H. N., & Fuchs, M. N. (1995). Minstrels of soul: Intermodal expressive therapy. Toronto: Palmerston Press.

Wong, P. T. P. (2008). Transformation of grief through meaning: Meaning-centered counseling for bereavement. In A. Tomer, G. T. Eliason, & P. T. P. Wong (Eds.), Existential and spiritual issues in death attitudes (pp. 375-396). New 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