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攝:Alex Leung

現代科技進步之快,在過去二三十年,已達神速,就以我們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話為例:二十年前的手提電話機身已小至可以放進口袋裏,但功能也不過是電話,現在的手提電話不止機身更小更薄,而且名為電話,實質上兼具小型電腦、相機、攝錄機、全球定位系統導航器等功能。高科技帶來生活上的種種方便,沒有人會否認,可是,這是否表示世界比從前好得多,而且會變得越來越好?這個問題並沒有明顯的答案。

去年在科技方面的一大新聞是人工智能圍棋程式 AlphaGo 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而更令人驚異的是,一年多後,這個人工智能圍棋程式的最新版本 AlphaGo Zero 已能在三天內自學圍棋,並連勝舊版本一百局!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怎樣,沒有人能肯定,但至少有些有識之士為此而擔憂,例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 (Stephen Hawking)便認為,人工智能繼續發展下去,會不斷提高能力,最後可能不受人類控制,懂得自我改進,超越和凌駕人類,甚至毀滅人類。從這方面看,科技的不斷進步可能令世界對人類而言變得更壞。人工智能的隱憂,也許已有點科幻的性質,然而,只要考慮到越來越逼切的全球暖化問題,便不難理解為何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的世界會是個惡托邦(dystopia)——即使不像《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裏的高科技虛無世界,也很可能是《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那樣的冰冷惡托邦。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相信人類在不斷進步,相信世界會變得越來越美好。其實,「人類 不斷進步」這個觀念是西方的,而且要到十七世紀的啟蒙時代才開始流行起來,主要是基於對人類理性的強大信心。三百多年後,我們所見人類在知識和科技上的進步,都是運用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結果,可是,工具理性不能幫助我們決定價值取向。價值方面的問題,例如「人應該如何過活?」、「甚麼事物值得追求?」、「怎樣才是豐盛的人生?」、「人生有意義嗎?」,都不能只靠運用「目標-手段」式的思維來解答;因此,無論人類在物質生活方面的改善是多麼的大,在精神生活方面可以毫無改進,甚至是退步。換句話說,如果高科技的世界裏沒有恰當的價值,物質豐富而精神貧乏,那不見得比古代優勝 --- 尤其是古代那些精神生活特別豐盛的時期。

中國的思想家大多有崇古的傾向,早至孔子,已有復古的訴求,他特別崇拜周公,並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 ;孔子嚮往的,是周代的禮樂,禮樂不是外在的文飾,而是能確立人文秩序與價值的制度。中國思想家中清楚地表明相信人類不斷進步的,要等到清末的康有為,他在《大同書》裏論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由「據亂」進為「升平」的小康社會,再進而為「太平」的大同社會;不過,康有為的論述還是要訴諸古代著作《春秋》和《禮記》裏的理念,而且他著重的仍然是恰當的價值而不只是物質進步。對於價值和精神生活,我們有很多可以向古人學習的地方。

世界會變得更好嗎?如果問的是人類的知識、科技、和物質生活水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可是,如果問的是價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現在的教育不斷強調工具理性和 STEM,不重視能培養恰當價值的人文學科 (humanities),只會令情況變得更壞。

原載於國泰航空機上刊物 Discovery,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