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偉航:受照顧者的無盡旅途

何偉航:受照顧者的無盡旅途

文︰工黨常委何偉航

被譽為2018年奧斯卡大熱的《讓我心呼吸》(Breathe),劇情來自電影監製Jonathan Cavendish父母的真實故事。男主角英國人羅賓(Robin)是位富冒險精神、開朗好動的拓荒者,但他在20多歲之時,人生正開展精彩燦爛的旅途之際,突然患上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痺症),造成頸部以下幾乎全身性癱瘓。

由於醫生需要在羅賓頸部開一個小洞,將喉管放進體內,羅賓只能依賴呼吸機維生,餘生都只能躺在病床上,命運悲慘。不過他的妻子戴安(Diana)對他依然不離不棄,協助他「逃離」醫院之餘,還能重新獲得一段有尊嚴的人生,例如帶羅賓外出,吸收大自然暖和的陽光,與兒子及小狗玩耍;甚至能夠享受性愛、到外地旅遊、為同類病人爭取權益等。

這套電影表面上是齣動人的愛情電影,賺人熱淚,但內容卻值得當權者及香港人反思。電影節奏明快,以男主角第一身角度進入故事,觀眾很容易代入「受照顧者」的心情及視角,例如羅賓剛剛回家不久,因為家中小狗的挑皮,不經意鬆開呼吸機的電源線,使機器立時停頓,羅賓慢慢進入窒息狀態,當刻恐慌而緊張的眼珠,看著房外的女主角,那種難捨難離的張力,令觀眾立即明白,受照顧者對照顧者的依賴是緊貼無隔。

男主角曾經深怕成為女主角的負累,曾有了結生命的念頭;女主角一句:「你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可謂道盡受照顧者與照顧者之間緊密相連的關係。

當我們看到電影男主角,又或自己的家人即將成為受照顧者,甚至自己已經成為受照顧者,其實以同理心或發自內心,也希望照顧者能夠無微不至,以貼心及積極態度照顧自己。奈何今時今日特區政府以外判照顧服務為名、剝削為實的手段,將受照顧者的長遠需要,放在搖擺不定的小陀螺之上。這種不穩定的狀態,除了固然犧牲照顧者的權益,其實也漠視受照顧者的心靈需要,因為「照顧」本身除了包含處理生理上的吃喝拉撒睡,還有對受照顧者的一種耐性、尊重及包容。將心比己,我們不難想像,一種以剝削為本(每月4000多元的薪水)的照顧服務,可以為受照顧者未來帶來一個怎樣的生活?

但是,政府對照顧服務的政策可謂束手無策,要不繼續輸入廉價東南亞外傭,要不就在院舍中不停輸入廉價外勞,以為問題從此解決,卻只是杯水車薪,頭痛醫頭,最後承受苦果,都是勞勞役役的香港小市民、一眾長者及長期病患朋友。

主角自白:I don't want to just survive. I want to truly live.(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真正地生活) 香港人可以真誠問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加班、廢枕忘餐到底為了什麼?工作本應為了生活,而不是砍掉生活。當連一個需要每分每秒也依賴呼吸機生存的人,也千方百計打破框框,思考如何能過一個體面生活,我們實在不需要再默默忍受長工時、職場欺凌等境況。

為了生活,為了只有一次的人生,為了身邊愛你的家人,或你愛的人,香港人應該無悔地走出一條捍衞勞工權益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