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稍稍不同的研判

本土派的批評,在下虛心受教。但請恕在下的解讀稍稍不同。

* * *

一、在下不認同行動模式乃失敗的主因。

僅以昨天為例,約三百人參加集會,宣布抗命後響應者少於一百--這是人之常情。

自傘革到旺角,我們應該明白,很少港人願意被捕,更少港人願意坐監。能夠抗爭的生力軍,三年內已消耗殆盡,卻缺乏年輕人接捧。

在下不認為再有人登高一呼衝擊/扔磚,能夠反敗為勝。若攻訐泛民/左膠不肯動武致令失敗,恐怕是對民情更大的誤判。

但在下必須承認,主流民主派的態度,對其他陣營未夠尊重,在下深以為憾。主流民主派應該自覺,其他陣營不會承認他們有號召群眾的權威,言語上宜更加虛己。

但愚以為備嘗牴牾,終有辦法可以調適。

由於「泛民/左膠」的人數實在太少,若本土派有意號召群眾,必定有空間可供集會(比如添馬);若本土派有意組織志士,欲自行發揮而不受阻撓,即使他們毫不信任若干大老,肯定還有中間人可居中協調(比如區諾軒),讓各派各適所好,仍能彼此尊重。

* * *

二、在下不認為總辭能救近火

有見另一陣營的本土派,批評民主派戀棧權位,應該總辭抗爭。首先在下必須承認,你們的批評很可能是對的。但在下真的不覺得,總辭能夠阻止到議事規則修訂和 23 條,恐怕只會加快兩者成真。在下對此甚有保留。

* * *

三、機會成本

向有學者用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分析社會運動。過去反國教、撐港視,動輒萬人上街。竊不以為是前人特別厲害,今人特別無能。而是過去大家曾相信,群眾力量可改變政策,但政權將之徹底扼殺,愚以為對今人不宜荷責。

網絡世界促進了平等,也讓不同陣營提出不同解說,各有支持,互不信服,也是前人所未遇的。在下希望主流民主派的態度和論調,能夠更加尊重不同陣營,不同政見的人才能放下懷抱,協力。

當務之急,是要令人民對群眾力量重拾信心,但恐怕要更多犧牲。

* * *

四、自責
其實自傘運以來,在下一直寫下反思的筆記,積下的筆記堆在身前書桌,差不多有一本書厚。但素來膽小怕事,害怕直言無隱得罪別人。很多事都不願明言,直到下一場抗爭己經迫在眼前,但我們仍未汲取教訓,貽誤至今。

今後應該的心肝,坦誠道出自己的見證和感想。

* * *

五、曲木

「人性是塊彎曲的木頭,從未造就過直的東西。」

這些日子,心裡反反覆覆都諗著這句話,希望有機會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