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偉航:立陶宛人的集體抗爭回憶

立陶宛人的集體抗爭回憶
十字架山—每個爭取民主的人必去之地

撰文︰工黨常委何偉航

去年ViuTV一個知性旅遊節目《404不存在的國度》,吳蚊蚊帶領觀眾進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內的「對岸共和國」,令我開始勾起對波羅的海三小國的興趣。今年七月,啟智兄(梁啟智)的著作《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內,他考察的路線亦有到過維爾紐斯。但事有湊巧,他們兩位都未有提及(或啟智兄因時間促忙關係省略了)一個立陶宛人引以為傲的紀念非暴力抗爭的地方——十字架山,一個香港人較少留意,但能夠令我們反思的地方。

就讓我來簡單介紹。

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當地人稱為Kryžių kalnas,位於維爾紐斯的西北面約200公里。我當日早上從維爾紐斯巴士總站出發,搭乘前往希奧利艾(立陶宛語:Šiauliai)的巴士,車程大概四小時。到達後,去服務枱詢問前往十字架山的方法,當地職員就將早已預備的班次時間表紙條交給旅客,只要搭乘前往Joniškis的巴士(平均約15至30分鐘一班車),在一個名為Domantai的中途站(距離Šiauliai車程約10分鐘)下車,有一路口直行步行2km至十字架山,沿途有旅人進出,只要你肯問,根本不需要擔心迷路。

當日尚算風和日麗,一大片草原泛起涼風,由於在內陸地區,在暑天穿著風褸也是必須。這裡不需要入場費,旅人不算太多,大多以歐洲旅行團形式,十多人的團來這裡觀光拍照三十分鐘,之後他們就會繼續北上到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自由行方面,亞洲面孔只有日本,沒人說中文了。我一踏進這片小山丘上,除了感受數以十萬計的眾多十字架為心靈帶來的寧靜及安慰外,更對立陶宛人非暴力抗爭的往事肅然起敬。

DSC_0707

歷史上,立陶宛與鄰國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同樣被俄羅斯侵佔多年。約1830至1831年的十一月起義(November Uprising)及1863年的一月起義(January Uprising),兩次反俄羅斯帝國的起義均以失敗告終,起義者的家屬無法尋回他們的屍首,於是在這個地方放置十字架記記念他們,後來發展成對抗極權的象徵地方。

在1918年,立陶宛第一次宣佈獨立後,該處成為祈求和平、及紀念在其後獨立戰爭逝去的國人。二戰後期到九十年代初,蘇聯再次侵佔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人繼續在這山丘上放置十字架,用作悼念以往的抗爭者、永不放棄他們堅守的本土身份、宗教及文化,一個捍衞核心價值的國寶級地標。蘇聯人曾經想盡辦法移除十字架,甚至有傳計劃在附近興建水壩,嘗試用水活埋這個小山丘,但全都不成功,立陶宛的國民繼續不斷將十字架搬來這裡,大大小小,無論是木製鐵製、正教特色或公教特色的,累計至今已經有超過十萬個。

DSC_0724

其實世界各地均有類似十字架山,延續國民對民主抗爭信念及想像的地方,例如韓國京畿道南楊州市的牡丹公園,那裡埋葬了超過一百名為正義和民主而犧牲的韓國人,而第一位埋葬在該處,就是著名的韓國工運先烈全泰壹。

雖然香港仍未有類似具規模、讓人緬懷昔日爭取民主自由往事的場所,但其實這個場所,已經「傘落」於每個香港人的心內,無論是八九六四時風雨交加的一百萬人遊行、零三七一的五十萬人上街、以至三年前的雨傘運動,每一代香港人都應該有一段深刻的抗爭回憶片段,而且每段時期都是環環相扣。從這裡我們可以容易知道,香港人今日所享有的民主自由、勞工權益,均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積爭取以來。所以我期望香港人能懷著驕傲、互相砥礪的心,繼續在爭取民主的路途上永不放棄。

(波羅的海系列 1/4)

下集預告︰前蘇聯秘密軍事港口—極權統治衰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