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土家故事館:在七十二家房客中營建社區

作者案:訪問相片由土家故事館提供

多元拼圖拼成的土瓜灣

若要用一個詞語形容土瓜灣,筆者只想到「多元」。房屋多元:有唐樓、巨廈(七十年代沒屋苑設施的大型住宅群),還有早期公務員建屋合作社為社員興建的房屋。居民也多元:新舊移民華人以外有南亞裔、非洲裔、泰國人、菲律賓人等。近年房屋需求激增,區內劏房數目大增,同時間吸引不少基層人士以至滯留香港申請庇護的難民遷入。居於土瓜灣的,有住了幾十年的老街坊,也有打算短租暫住的過客。土瓜灣有古代歷史遺跡,也曾是香港的有現代工業重鎮,既有資深工藝師父,也有年輕藝術家。土家故事館(下稱「土家」)如何運用社區藝術,結連這群背景殊異的人,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呢?筆者訪問了兩位土家的兩名成員阿龍和小田,以探討這方面的可能性。

滾動雪球營造社區

土家由社區文化關注、維修香港、聖雅各福群會三個團體組成。最初由聖雅各福群會於2013年獲市區更新基金撥款開展社區營造工作,並租下了位於鴻福街16號、前身為「昌興雞鴨」的街舖作會址。土家其中一位中堅─社工小田,之前正是在香港故事館工作,具有以藝術介入社區的豐富經驗。土家大本營雖然在2014年6月才開幕,但在此之前,他們已舉辦了一連串活動與街坊打招呼。包括在鴻福街的公共空間舉行運動會與各類工作坊。他們眼見很多唐樓信箱破爛,於是製作白鐵信箱送給唐樓居民,又為區內小店製作立體畫送給他們。透過這些互動,土家收集了不少社區故事。

街坊折--街頭劇

街坊折--街頭劇

共同的故事正是連結社區的黏合劑。有了這些故事作為活動素材,他們開始舉辦小店導賞團、歷史導賞團等。這些導賞團又連結更多街坊,舉辦的活動種類也越來越多元。又因土家並非類似博物館的單向活動場所,而是提供一個開放的互動空間,從而鼓勵街坊參與及流連。

因此,在那兒孕育了豐富的生命力,例如「維修香港─關懷社區服務隊」的誕生,藉著義務向基層街坊進行簡單的電器及家居維修,與街坊討論民生與政策,將時事和理念帶入百姓家;同時有收集剩菜的義工隊,將土家變成社區廚房,把收集得來的剩菜造成共享飯餐,既有助解決剩食問題,又能連結街坊;又乘著種族多元的優勢,邀請不同族裔街坊教授印度語、烏都語,讓多元文化充分交流,彼此間更成為朋友。此外,他們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亦會舉辦「土瓜灣生活墟」,包括有社區導賞、舊區相片展覽、手作攤位、義務剪髮、人像街景速繪、重建資訊站等,盡展創意與活力。

培養不被推土機推倒的民間力量

設館三年多,土家由無人認識,變成一群街坊經常落腳之處。訪問當天,小田手抱一個小女孩。原來他們一家是土家常客,小女孩的兩名姐姐則熟悉當區地方,是兒童導賞團的得力幫手。然而,市區更新基金對土家的撥款只為持了兩年,至2015年底終止。現在土家部份經費由各團體無私負擔,除此之外亦由一些街坊每月小額支援,事實上土瓜灣居民多數並不富裕,願意定期出錢支援一個本不認識的組織,相信也是認同土家在當區的貢獻吧,為此小田與阿龍都非常感動與鼓舞!現時,沙中線工程以及一連串重建計劃如火如荼,推土機正步步迫近。而土家的現址也是重建涵蓋部份。

哈囉喂限定:烏都語分享

哈囉喂限定:烏都語分享

當問及小田與阿龍對土家前程的想法時,小田表示,現在土家有多個團隊關注不同的社區議題,而組員並不侷限於土瓜灣街坊。他相信即使一天沒有現時的會址,他們的工作仍能繼續。阿龍也認為,要營造社區也無須侷限於地區。不同地區的人也可按着自己興趣,關心社區議題。就以大浪西灣事件為例,一群本來各不相識的人當看見破壞環境的情況出現,僅因愛惜鄉郊與山水,也能從四方八面集結力量促請有關當局從善如流。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就是這樣慢慢累積而來的!

結語

近年很多關心社會的人意識到由社區開始營建民間力量的重要。可是,營建社區不能流於口號。筆者與土家兩位受訪者小田與阿龍都鼓勵有志於營造社區的人從實幹開始。透過幫忙推行社區活動,由實際經驗學習如何在社區慢慢培養公民的軟實力。而土家本身也需要各類義工協助開展更多富意義的社區工作。大家能否互惠互利,壯大社區力量呢?有興趣歡迎探訪土家的臉書專頁,與他們聯絡。

註:筆者設立了專頁以分享訪問社會創新項目的花絮。有興趣歡迎探訪,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