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廢墟的去留,保留原狀與活化的迷思

過往大大小小的訪問中,總會提及一個問題,你覺得廢墟應該靜靜地保存,還是應該保育後開放出來。在一些探索者心中,維持原本狀態是最好的,因為香港的舊建築保育生態很差,亦會想起1881這個最差的例子。但我的想法卻不同,舊建築留在荒廢狀態,是浪費了它的價值。因為任何建築物本身都是有功能的,就好像人的身體,不斷使用或訓練才可以保存在最佳狀態。或者尋找荒廢建築為它帶來重生的契機,會是另一個更好的故事。

就像上環荷李活道的PMQ元創方,過去曾是荒廢多年的已婚警察宿舍。本來已經納入《西營盤及上環分區計劃大綱圖》的住宅用地,經民間團體多次反對及提出其歷史價值,最終得到政府同意保留下來,活化為文化創意中心。而另一個剛剛開始活化的歷史建築,就是荒廢十多年的中環街市。2004年政府把街市列入勾地表,但隨即被民間團體反對並以其歷史價值要求保留。最終在2009年得到政府同意活化保育。雖然落實活化,但多年來活化計劃被受爭議,而民間亦出現不同的關注組向政府提出意見,包括建築物的保育方向,復修後的營運模式等等。參與其中會發現有心參與的人其實不多,落手落腳做的更少,這情況亦會直接導致本地保育生態欠佳。

1406

1407

這情況可能源於港人對古蹟保育不重視,在經濟掛帥的香港,古蹟保育被視為「無錢賺」或「阻著發展」的項目。但在外國舊建築被保留,改為博物館或舊城區比比皆是,更可以帶動旅遊業,成為吸引遊客的重點。另一方面舊建築作為城市的「內涵」,保留下來亦對研究本地歷史有莫大幫助。

1405

1404

1408

在多年的廢墟遊歷中,無論外國或本地也經常見到美麗的建築,它們的設計配合當地氣候環境及文化等因素,是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橋樑。最近就到了台中,參觀市內一座被民間組織積極要求保留的歷史建築,該建築曾是台中市首屈一指的劇院—天外天戲場(原為蓬萊戲場)。戲場建於1936年,以現代折衷主義風格建成,由當時台中士紳吳子瑜獨資興建,氣派十足,媲美東京寶塚戲場。可惜80多年後的今天已成廢墟,更在拆毀邊緣,當時為了更了解這戲場狀況,所以立即飛往台中,透過當地朋友幫助,入內考察及拍攝。這行動令我更了解台中市的發展與歷史,亦了解到台中一些保育團體的運作,或許可以把這經驗帶來香港,進一步保育香港有價值的廢墟。

1402

1403

縱合以上經驗,會發現廢墟的作用並不是靜靜等待腐化,而是應該令它重生,當然是否值得保留,也要經相關專家去研究分析,證實有其歷史價值才會考慮保育方案。在香港有很多值得保留的舊建築,就像一些新界的古老大宅,有時並不是只看外觀殘舊,就覺得沒有保留價值,當你深入研究,會發現內裡的建築方式,與當時的生活環境及經濟活動有很大關係。此外,一些荒廢的軍事建築,同樣一直被人忽視,這些遺跡其實正是香港歷史以至環球局勢的一部分。

1409

1410

1411

1412

近年由市區搬進新界的人越來越多,如元朗、粉嶺新屋不斷興建,土地升值,勢必會向舊建築物打主意,如何保留這些建築物將會是一大問題。而當建築物被保留下來時,怎樣活化或使用,其實市民可以通過電郵或一些民間組織向政府提出意見,情況就如灣仔藍屋的活化計劃,多些參與令往後的發展更好更貼地。

荒凝止息
一個致力研究本地及世界廢墟歷史文化組織,走遍香港及世界各地,與不同地域人士交流,尋找被遺忘的歷史碎片,以攝影及文字紀錄浮遊於時空間的故事。facebook 專頁,本會宗旨「以傳統攝影觀察人類放棄的空間,捕捉浮遊於箇中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