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什麼馬來西亞的民主總是難以成熟?—— 評《馬來西亞民主轉型》

以下是筆者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筆者是馬來西亞人):小時候經常聽到投票一定要投「天秤」,不然小學沒有經費,政府不會修馬路,政府不會維修整個漁村賴以為生的橋樑……,村長說某某人很努力幫我們村向政府爭取經費十幾萬馬幣,終於把柏油路和橋樑修好了。事與願違,所謂修好的道路與橋樑也只是將大洞變小洞,將鋼筋換成木梁……,直到長大懂事後才知道,回算當時的十幾萬足以重建一座橋、重劈一條柏油路……,誰知這些工程鉅款用在哪?

拜讀過王國璋所著《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之後(香港城市大學學出版社「東亞焦點叢書」2018年1月出版),亦感身受東南亞種族政治的現實與離散族群之困境。作者透過這本書逐一提出當前馬來西亞的政治格局與社會矛盾。首先作者詳細舖陳馬來西亞今日政體與社會結構的演進脈絡,論述馬來西亞的政體性質,並分析其獨立前期的族群政治。

其次,突出分水嶺事件 —— 1969年「五一三」族群暴動對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傷害,尤其是對馬華政治的深遠影響。接著,道出伊斯蘭政治原可視為馬來政治一環,1970年代後卻逐漸反客為主,份量直逼族群政治。 直到現在,民主轉型階段,但與此同時,族群與宗教議題的典型操作手法未見失效。筆者想用解構、制度與修正途徑評析這本著作。

當博弈加上解構途徑,問題與事實將疏理得更完善。作者以更多的歷史演繹方式告訴讀者,大馬政局始終脫離不了歷史現實。從歷史角度切入,大馬百姓是不會忘記「五一三」事件的烙印,帶入到身分認同與族群分化的困境。照理説,馬來西亞的政治不僅是作者論述的博弈格局,更應視為結構性問題。筆者認為得從解構開始著手釐清馬來西亞政治的根本問題。

根本性的問題與身分認同用結構的方式或許更為貼切。畢竟這不是一場完整的博弈,更像一場馬來西亞社會與政治的內部鬥爭,國族(馬來西亞)認同與宗教是分化的起點,也是逢場選舉的操作議題。現在的在野黨不會用「種族」與「宗教」來攻擊執政黨,反而是「議事論事」方式攻擊執政黨的不是;相反的,反對黨在這兩個議題卻是「防守」的,最終的始作俑者還是國陣。所以,結構性的問題才是民主制度,尤其是選舉最佳的議程。

民主轉型碰撞制度。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是否仍然在進行中?變量不會越來越多,相反的是越來越少,因為這些變量已經愈來愈趨近問題本身。制度面的框架已經將馬來西亞的民主約束在一定的範圍—也就說政治人物常說的「中庸」。家家戶戶從小就會被灌輸政治是馬來人主導,其他族群就是協助發展馬來西亞的「公民」。這一條畫得很清楚,而且畫得很不平,因為這條線不是全部馬來西亞人畫的,而是馬來人自己畫的。這一個政治藩籬是個很難推倒的,而且是需要一個「馬來西亞」政體去推動,單靠非主流族群去推動明顯是單薄。

作者一一將問題寫到骨節點上,讓讀者可以進一步發現西敏制下的政體如何巧奪計取政權。作者主要從西馬的政治氛圍與議題剖析當今大馬族群與宗教問題,另一頭的東馬政治格局也是左右一個馬來西亞的重要橋頭堡。作者提到馬來西亞當前不等值的選票(有些選區的國會議席選民是10,000人左右,有些國會議席選民議席卻是120,000人一席),這很顯然的突顯選區劃分的不公,加上執政黨利用「遷移」選民到特定選區,有利執政黨選情以及更多的行政資源投入所謂的政治「買票」。當然,這不僅會發生在馬來西亞,甚至全世界很多的政黨都對這種選舉伎倆情有獨鍾。然而,民主轉型的過程最終只能靠「一面倒」的民意才能推翻這些投機政客,即使再怎麼有制衡作用的「兩線制」還是無法走到真正的民主路碑。

作者在書中提及國際民主浪潮與趨勢,網路思維革命等或改變馬來西亞人民對民主概念的改觀,但現實告訴大家族群利益是高於國家利益,這也就是國陣政府長久執政的動力,制度雖然有缺陷,但是執政者不願也不會斷送自己念眷的權力去推動民主轉型。更令人覺得可惡之處,就是繼續操作族群與宗教議題來鞏固自己的政治利益及私利。

「修正途徑」不能少。常言道,有因必有果,歷史就是告訴大家過去的事實鑄成今日馬來西亞政治,修正主義相對得花上更長的時間來進行轉型。我要點出的制度與民主轉型之間必須要有「修正途徑」,這不是要推翻一個種族的特權,更貼切的是要建立一個符合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概念的民主機制。

究竟「協和式民主」能否助長馬來西亞的族群社會轉型呢?在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經給讀者一些殘酷的回應,協和式民主反而加劇。到底誰生存在恐懼之中?所謂的馬來人恐懼是既有現象,而華人更恐懼如果再不對國陣政府作出反撲,換來的是更多的失望,尤其是華裔青年更看不到自己的未來,只有越來越不公平的馬來西亞。

記得1987年時任巫青團長的納吉(現任的馬來西亞首相)在廣場提出的「讓華人的血渲染在這把匕首」就足以證明馬來西亞政治被「種族」優先掌控著。愚昧的政治人物不斷愚弄選民,而選民本身卻受到「排華」因素而對政改怯步。如同敵軍將軍及前鋒不斷在叫陣,而自我陣腳卻不戰而退,乖乖就範於不平等的分化制度。執政者本身的素質也好不到哪裡去,更可悲的是不少政黨領袖被招安,只會服侍巫統主子政治,成為附庸來威嚇自我族群,可見如此悲哀的馬華與國大黨換言之,真正的民主不是依靠政客們的「施捨」,尤其是馬來社會對其他族群的權力分享的顧忌,而必須經歷激盪的改良與推動才能完成。

可惜,目前只能感嘆馬來西亞的民主還在醞釀中,尚未成熟。即使是擔任22年之久的前首相馬哈迪(坊間稱「老馬」),重披戰袍為新結盟的「希望聯盟」(簡稱「希盟」)創造奇蹟,打破他自己在任期間操作的族群與宗教之困,為在野的精神領袖安華籌組一個過渡政府。有上一屆超過51%的選票支持率,「希盟」能否在來屆大選換掉「固打的國陣」,這一步看似很近,卻也很遙遠……。

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的鐘聲已經響起,旗海與對陣也已部署完畢,剩下的就是等 —— 納吉政府宣佈解散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