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雨傘運動——「九月的獅子」

「三月,來如雄獅,去似羔羊」(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是英國的天氣諺語,指的是界乎於冬天和春天之間的英國三月還寒乍暖,月初寒風猛如獅,月末春風柔如羊。《三月的獅子》是一套在1992年上映,由矢崎仁司執導的日本倫理愛情電影,講述一對兄妹亂倫的故事,以三月天比喻他們具爭議性的愛情,來勢凶猛,終於溫柔。香港的雨傘運動始於九月,其時乃香港的秋季,但筆者當時正身處澳洲,所以二零一四年的那個九月也是春季, 正值筆者工作假期之末,界乎於回港與留澳之間,幾經糾結,終於決定留澳攻讀會計碩士。在首學期經濟理論功課,就以邊際報酬遞減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嘗試解釋雨傘革命這頭「九月的獅子」。

雨傘革命是香港的民主政治運動,發生於2014年9月28日,中大民調推算超過100萬港人曾經參與這場佔領運動 ,佔香港人口的六分之一。這場運動獲得國際媒體的廣泛報導和關注,可是在79天後,警方清場,​​政府拒絕佔領者的所有訴求。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雨傘革命的「失敗」可以用經濟學的邊際報酬遞減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來解釋,這是指在短線的情況下(in short-run),其他投入不變(other inputs being constant),單一生產投入(a single input of production) 的增加最終將導致邊際產出(marginal output) 下降。

這個規律可套用於雨傘運動,假設香港政治和商業環境等因素不變,79天代表這是一個短期的情況,香港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是投入,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是報酬。

佔領的第一天是星期日,很多香港人整天參與佔領示威,向政府表達強烈不滿,以及「我要真普選」的訴求。其後,有市民留守佔領街頭,有市民白天上班,下班後又回到佔領場地。幾天後,警方施發催淚彈,示威者以黃傘抵抗的畫面成了整場運動的標誌,激勵越來越多市民參與佔領,亦得到本地和國際媒體的廣泛報導。成本的投入帶來了大量輿論關注(初始產出),在這個時期雨傘革命猛如獅,規模報酬遞增(th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九月獅子」變「勇武雄獅」、「沉默羔羊」

然而,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運動的邊際成本不斷增加,回報卻逐漸放緩。另一方面,警方亦開始採取較強硬的手段驅逐佔領人士。市民最期望得到的報酬是能逼使政府讓步,並承諾落實「真普選」,可是現實是殘酷的,香港政府忽視市民的聲音,拒絕佔領者一切的訴求。在成本方面,學生停課、佔領主要街道使生意交通受阻,其他市民陸續譴責佔領運動為社會帶來不便和經濟損失。隨著規模報酬遞減(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當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超過邊際收益(marginal benefit) 的時候,雨傘運動若再勉強繼續下去就是不理性的了。2014年12月15日,冬,雨傘革命結束。有別於「三月獅子」由兇猛變得溫柔,這群在九月悲秋逼不得已站起來的「抗命獅子」,有的在懍懍北風下漸漸變了「沉默羔羊」,有的則變了揚言無底線的「勇武雄獅」。

短線來看,邊際報酬遞減定律解釋了是次民主運動的失敗。可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雨傘革命帶來的正面外部影響(positive externalities),這場運動對於公民教育和政治覺醒上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看長線一點(in long-run),在其他政治和環境因數可變的情況下(other variables are changeable),現在就判斷雨傘運動的成敗可能是言之過早了。筆者在前年的選舉論壇上曾經帶出雨傘革命仍未結束的這個觀點,除了沉默羔羊和勇武雄獅外,「九月獅子」喚醒的可能還有理性班馬、正義老鷹、貼地長頸鹿、聰明豬…筆者相信在不遠的三月,乍暖還寒,除了群獅滙聚,溫柔羔羊和一眾正義之士亦會自強,不會甘於任人擺佈。看長線,香港,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