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嶺南大學與中華民國

嶺南大學與中華民國

1月20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獲邀擔任嶺南大學香港五十周年校慶晚宴主禮嘉賓,她致詞表示:「嶺南大學在內地創校,輾轉間遷校到香港,見證兩地良好的關係,現在已復校50年,希望嶺南大學學生學有所成後能有良好素質、國際視野去服務社會,以及有民族的認同感。」(見「香港01」報導:〈嶺大復校50周年晚宴  林鄭月娥致詞指望學生有民族認同感〉)嶺南大學的前身格致書院於1888年在廣州創立,那時仍是滿清時期,已經有130年歷史;在廣州的嶺南正式命名為大學是在1927年,校長是鍾榮光博士。關於「嶺南之父」鍾榮光博士,當專文再論,現在只簡述鍾榮光生於1866年,與國父孫中山先生同年及同鄉,是晚清舉人,自稱曾「沉迷科舉」,後加入興中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民國初年任廣東都督府教育司長、廣州市政府參事。可以說是沒有鍾榮光校長,便沒有嶺南大學。

林鄭所說的嶺南大學「輾轉間遷校到香港」,其實應有兩次。第一次是1938年,廣州在日寇鐵蹄下淪陷,於是「遷往香港,借用香港大學校舍繼續授課,農學院則租用新界屯門藍地的農場。」(見嶺南大學網址:〈嶺南大學香港五十周年校慶〉)但四年後,1942年,嶺大便遷至粵北大村復校。1945年抗戰勝利,嶺大重回廣州康樂校園。所謂「兩地」當指中華民國與英治殖民地香港,抗戰時期的中國政府是國民政府,由中國國民黨訓政。

第二次「遷校」則是在1967年,嶺南書院在一群居港的嶺大舊生支持下在香港司徒拔道復校。事緣1952年,其時中國大陸政權已由中國共產黨掌控,廣州嶺南大學的康樂校園被併入中山大學。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復校」而非「遷校」。五十年代初是冷戰熾熱的動盪歲月,也不見當時中港兩地關係良好,而嶺南更是在1967左派暴動之年復校,中(共)港(英)前所未有的尖銳對立。

我們可見嶺南大學與中華民國的關係密不可分,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則僅在1997年開始。

註:嶺南學院於1999年正名為嶺南大學。

作者畢業於嶺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