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偉航:《我不是黑奴》作家鮑德溫對愛好民主香港人的啟示

撰文︰工黨常委何偉航

即將競逐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我不是黑奴》(I am not your negro),以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回憶錄為核心,他的三位社運好友兼舉足輕重的黑人民運領袖:馬丁路德金、麥格艾佛斯(Medgar Evers)、麥爾坎X(Malcolm X),在六十年代的抗爭點滴及分別被刺殺的社會環境下,娓娓道出多年來黑人被歧視、侮辱、「去權」的過程。電影也剪輯大量上世紀二十至六十年代的美國主流電影片段,黑人角色在民間的社會定型,在今日重新聽到當中對白,是對今日全球社會(不單是美國)的當頭棒喝。

種族是個非常沉重的課題。所隱含的包括是公平的制度、公義的伸張,但於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權力問題。到底誰開始有權稱呼他們作「黑鬼」?到底誰有權要求黑人在巴士內將所在座位全供絡白人乘客?

電影裡也有很多讀白(當然全部來自鮑德溫),對今日公民社會抗爭帶來很多批判及提醒。當鮑德溫的對白不斷提有美國的字眼,我不其然腦海會將「美國」換轉為「香港」。我們香港好像缺乏這類有血有肉的作家兼社會行動者,為公民社會提供尖銳及準確的問題,繼而促導人民思考問題的根源及如何解決。當中有些讀白令我不能自拔,思考良久。

其中鮑德溫接受訪問時提到:「我對於時間的觀念是,我認為歷史不是過去。如果它是過去,那麼他將變得不重要……歷史就是現在。你和我都是歷史。我們被捲進歷史的洪流。我們生活在歷史中。」這顯然對爭取民主自由真普選的香港年輕一代的一個重要提醒。

香港人不是今時今日才有民主理念。早於八十年代起草《中英聯合聲明》時,民主派已經爭取八八真選,姑勿論抗爭手法、言論及動員是否適當或有效,但至少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肯定:在中共極權統治的地方下,香港特別行政區仍然有一半立法會議席,以及絕大部份的區議會議席,是經由香港老百姓一人一票選出來。當年民主派及一眾愛好民主的市民,的確是今日仍然擁有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我們只能在前人的貢獻下「接好民主棒」,而不是惡意批評同路人而突出自己所想。

另外,鮑德溫亦提到主流媒體製作的節目內容空洞、無謂、醜陋,從而弱化世人面對現實的能力。立時令我想起九十年代「獎門人系列」、近年溏X風暴等節目,情況有如工聯會自六七暴動後,以福利銀彈麻醉工人抗爭意識一樣。

說到底,現今人類多以自身安全、利益,這些短視目標作為生活思考的大前提,對公義、平等、尊嚴等嚴肅而重要的課題敬而遠之,某程度上與我們日常接觸的資訊不無關係。有記者朋友與我茶聚時,表示當今時事新聞大部份圍繞政府官員的網誌內容、或記者會等回應,社會脈搏跟隨一個不民主制度所產生的政府,其實是令人非常沮喪。當我們都明知張建宗怎樣回應政府外判問題的時候,何不花多點時間了解清潔姐姐在想什麼?她們面對什麼問題?工會怎樣與她們一起抗爭?

最後,鮑德溫提到對社會未來發展時說:「若我感到悲觀,我就只是單憑學術理論。」令我反思到底我們要怎樣令香港人重燃對爭取民主的「希望」。在這裡我不是提倡各社運友好要前功併棄,不作民主制度、左翼論述或社會政策研究的工作;而是當我們說要對香港未來的民主充滿希望,是必須百分之百建基於人民對民主的欲望,對與生俱來平等自由權利的追求,例如每個人工作都能有公平而體面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同等的居住權利、每名退休長者都應該有同等的生活保障等,這些我們認為是不容爭議的事實,可能仍有人會質疑。固本培元應從最基本出發,當我們香港人共同抱擁這些「想法」,就是我們「組織」的開始,「抗爭」的開始。

我非常期待這部電影今年三月能成功奪取奧斯卡,屆時相信會有更多戲院會上映,能讓更多香港人觀賞這部有血有肉、感同身受的「紀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