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高層其身不正,談何尊重?

攝:曾健鋒,題為編輯所擬

在浸大讀了四年,完成了128個credits,當中38個是通識課程(普通話是不計算在內的)。在所謂全人教育的宗旨下,需要完成和可以選擇的範疇都很多。於我而言,接觸過的通識課程,大多是有有趣的,但也有部分是相當無聊的。印象較深刻是一門關於藝術的課堂,大部分時間都是參觀不同的art gallery,那位外籍女教師在看畫,我就看著手錶。經歷過參觀又參觀後,一個學期就此過去。以四個字總結,就是一無所獲。話雖如此,其實我是明白那位藝術家老師的用意,因為欣賞實物都尚有機會啟發到我們的興趣,反而留在課室紙上談兵,就只會全班同學對著電話各自修行。通識教育很多時候就是如此,要顧及來自不同學系、不同背景的學生,課程設計是超級入門級,未必一定教授到很多專業的知識,更重要的可能是對興趣的啟發。而浸大普通話課程的問題,正在於它不但未能啟發興趣,更是令人對此心生厭惡。

讀普通話是year4的事,可以說最難忘的一科。歸根究底,都可以說是自己普通話水平太差所致。第一課是考分班試的時間,竭盡所能去嘗試,結果聲韻母部分全錯,聲調撞中了幾個,自自然然就進入了「初班」。由正式第一課開始,我已經知道自己是全班最差的一個,皆因身旁的不少同學,都是唔想進入較高級的班別而刻意考低分入來的。刻意入初班的情況非常普遍,作為year3year4的學生,面對一個強制性而出名有機會爛grade的科目,捨難取易,也是情有可原,有時間也倒不如放在有興趣的範疇上。不過其實真是好戇居的,你要求畢業生有基本的普通話能力,但既然好多同學本身的能力已經不是初級班的水平,又何苦要強迫人讀呢。苦了他們對著已有知識無無聊聊,同時苦了我這個真正的初學者。每一堂個老師用純正的北京腔重覆「永賢,你要努力一點」,看似鼓勵,但語氣又像恥笑。幸好面皮夠厚,聽得多也不覺煩厭,有時自己都笑埋一份。但及至一個mid-term test之類的東西,自問進步不少,考了個48分(好似係),即差些少「合格」。雖然朋友們好像都有七八九十分的水平,但我深明羅馬並非一天建成的道理,已自我感覺非常良好。怎料那位老師來一聲當頭棒喝,問我「你到底有沒有努力啊」。操!我分班試只有十幾分,假如沒有努力過,何來進步三倍啊。結果整個學期的普通話課堂,就是在不斷被質疑和打擊的情況下完成。雖然成績是歷來最差的一科,都尚算合格,阿彌陀佛。

坦白說,我對於學習普通話並不反感,自知中小學時掌握到的基礎不多,有機會學習一下固然是好事。但不同程度的同學都逼在同一課堂上,好的學生在浪費時間,也使水平較低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上更舉步維艱。一句到尾,就是何苦要強逼全世界讀呢。開設初班、中班、高班,都是想因材施教吧。但有能力入中、高班的,本來水平都不俗,只是為了滿足所謂的畢業要求,又要讀埋一份。當然,還有很多規則上的瑣碎問題,例如規定要坐前排、不能㩒電話,連飲可樂都不允許,都更令我覺得,讀普通話真是好痛苦。

爭議愈鬧愈大,個別同學的行為和相關的處分,固然是焦點所在。學生的確是失言了,但作為畢業生,看著校方對待學生意見的敷衍態度,甚至嘗試藉機制約學生組織權力的舉動,更是心寒。你要辦所謂的全人教育,要學生讀全港最多的非本科課程,課程設計和安排自然是非常艱難的任務。而學生就是最清楚當中流弊的一群。大學教育不是家長式的,也不是合約制的,學生的訴求並非為了一己私利,而是希望大家愛護的地方會變得更好。校方對此視而不見,更把提出問題的學生逼至牆角。尊師重道是重要的,大概每個人在求學時都遇過幾位以身作則而值得尊敬的老師,但對於一些處於高位而其身不正的,又談何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