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上環廣福義祠外牆「變身」惹爭議 羅雅寧:對古蹟不尊重

上環廣福義祠外牆「變身」惹爭議  羅雅寧:對古蹟不尊重

東華三院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位於上環太平山街的廣福義祠日前完成廟內的換樑重修工程,但外牆由紅色及寫有「勝地」兩字變成藝術家的剪紙作品《地藏王》的塗鴉,做法引起爭議。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批評,此舉是對古蹟的不尊重。

羅雅寧指出,東華三院將廣福義祠弄得不倫不類:「唔係唔接受新嘅藝術形式或者塗鴉,但外牆本身已經很有型。」她強調廣福義祠以往紅色牆加「勝地」二字本身極具特色,配合廟宇本身的歷史文化;並一直為市民所接受和喜愛。她質疑今次的創作準則,認為東華三院應以古蹟的標準作諮詢和決定:「邊個授權同容許你咁做呢?文武廟都唔可以劃花道牆啦。」她重申不是批評個別藝術家,但作品放在廣福義祠的確是不適當。

東華三院稱為了令代表傳統文化的廣福義祠進一步融入社區,所以「特別」為它注入藝術元素,所以邀請屬下社企「愛不同藝術」的藝術家鄭嘉恩,用剪紙藝術為祠的基座外牆創作新外觀。東華三院將定期更新基座外牆的藝術主題及作品,指能為不同藝術創作者提供發揮及交流平台。

IMG_8594

左為高添強,右為羅雅寧(資料圖片)

香港歷史研究者、前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高添強則指出,義祠門額上的「廣福慈航」是1895年重建而成;外牆的紅色並不是原色,最初應該是一般普通水泥外牆。他估計外牆是近三十年才塗上紅色。

高添強笑言要先「利申」,指曾替東華三院作教育工作,更替東華三院寫過有關廣福義祠的歷史書。他認為東華三院今次此舉是想吸引市民注意,表示廣福義祠過往給人的感覺是「驚」和陰沉,因為建築物較高;現時增添藝術品,反而是拉近了距離:「可以令市民有心睇下同感受歷史。」

高添強補充稱,用甚麼圖案是見仁見智,希望關注的市民能在更換圖案時多給意見:「最初只係擺神主牌,俾人感覺有啲沉重,只能夠講今次係很大膽的嘗試。」

紅色外牆的廣福義祠(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東華三院又指,藝術品能夠令到訪的市民和遊客更能了解廣福祠的歷史和感受中國廟宇文化,強調今次是為廣福義祠注入了藝術元素,是結合傳化和藝術,推動多元共融。

廣福義祠在1850年代建成,又名百姓廟,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義祠當時用作供奉遠道來港謀生而客死異鄉的華人靈位。而祠內正殿主祀地藏菩蕯,後來在1991年時,灣仔的濟公廟拆缷,濟公像遷入祠內。後殿則是百姓祠堂,供奉多個先人靈位。

記者:麥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