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係咪中國人先可以逗利是

係咪中國人先可以逗利是

1. 今日有政治人物聲稱要逗利是就要先做中國人。很多網友已經立即指出:當然不是!東亞地區有封紅包或類似習俗的地方有很多,但當地人都不會自稱為中國人。要指出這位政治人物的錯誤並不困難,但這錯誤背後折射出中國大陸主流以及香港政府官方常見的謬誤,值得借機會仔細探討一下。

2. 首先,「中國人」是個十分不好定義的詞語。從政治上來看,準確的說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文化上來看,「漢人」或「華人」常常被誤認為和「中國人」相等,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排除「大漢族主義」的主張。然而外國傳媒眼中的「華裔」,在一般理解下又未必會包括藏人或疆人。「華僑」又是相當麻煩的概念,因為持這身分者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亦不一定是「漢族」出身,只要祖上可以找到有人來自「中國」就行,那怕當時候的「中國」可能尚未出現今天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

3. 這兒還未說到「漢族」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問題的概念。上海人和廣東人不能用口語溝通,客家人為何不另算一族等,學術上的討論也有很多。歷史上華南沿岸被視為蠻荒之地,這兒的居民在中原人的眼中也算不上是同類。這樣說下去的話可以說得很遠,我們暫且放下不談。

4. 如果我們把不同的理解分拆開,可發現混亂源於它們有很多重疊或不重疊的地方。例如「漢族」在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中只算一族,另外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而當然不是每一族都有封紅包的習俗。反過來說,海外華人也會封紅包,但他們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在東亞文化圈當中,也有其他地方有類似習俗,而當地人既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和「華人」無關。

5. 說起來,就算我們只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中的「漢族」人,封紅包的習俗還是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回到文革破四舊的年代,很多原來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大陸都被棄掉。隨著改革開放,這些傳統習俗又從港澳台傳回中國大陸,卻又發展出另一種文化出來。香港人逗利是只是少少心意,十元二十元很常見。中國大陸近年的封紅包金額卻越來越嚇人,如果只封五塊人民幣的話就會被戲稱「一定是廣東人」。

6. 要分清楚重疊和不重疊的地方,因為它可帶來很嚴重的後果。以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土生土長美國人錢永健為例,當他對記者自稱為「美國科學家」時就受到中國輿論的批評,儘管他的確是美國籍,不會說中文,少吃中餐。又例如農歷新年期間,加拿大政府向加拿大華人拜年,中國大陸的輿論會視之為中國強大的證明,儘管加拿大當局只不過是在履行其文化多元主義的國策,各個族裔的節日都會慶祝。順帶一提,按《中國國籍法》,中國公民在取得外國國籍後還要定居海外才會失去中國國籍,所以各位在香港但拿外國護照的朋友仍然「首先是中國人」。

7. 還有些人是不在這個圖入面的,例如香港的南亞裔。他們不少是從踞喀兵甚至更早的年代便服務香港,但他們不一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卻又可以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而他們的文化亦很明顯不是東亞文化。某些評論聲稱「香港人都是中國人」,就切底無視了這個群體的存在。早前搞國民教育,要香港的學生都要學習愛國,正正犯上了這個誤區。

8. 最後和大家講一個故事。回到大約2011年前後,我見過一次梁振英。我和他說,香港政府搞公民教育的人竟然會視寫毛筆字和拿筷子吃飯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好像沒有去過日本和新疆似的,水平未免太低。當時他信誓旦旦的和我說:「特區政府一定要找有能力的人來負責各方面的諮詢工作。」現在的梁振英已貴為國家領導人了,至於香港政府的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