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網絡打假】反疫苗再起爭議 陳沛然:專家失公眾信任 李立峯:傳媒處理科普資訊有不足

【網絡打假】反疫苗再起爭議 陳沛然:專家失公眾信任 李立峯:傳媒處理科普資訊有不足

(左起)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網絡打假》主持梁啟智

(獨媒特約報導)藝人謝安琪有關疫苗的錄音訊息流出,內容質疑疫苗成效及建議家長無需為子女接種疫苗,引起爭議。醫學專家及政府相繼公開回應網上反疫苗言論。網上直播節目《網絡打假》上星期以「抗疫難還是闢謠難」為題,請來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和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討論事件所反映的社會現象。

過往專家言論錯漏 失公眾信任

陳沛然首先以「塞翁失馬」形容事件,認為市民能藉這次機會了解疫苗是否有效,亦能讓醫學界了解公眾並不是對專家採取深信不疑的態度。主持梁啟智提到近年有政府官員和專家曾發表一些言論,例如鉛水可以「拉勻一世飲」等。陳沛然承認是在還這些「債」,但表示醫學界並非互相包庇,他們亦會「fact check」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言論,只要見到有專家發表的言論不正確,便會出來澄清。

被問到網絡因素有否增加公眾對專家的質疑,李立峯指出當公眾有恐慌的情緒,加上對某範疇知識不足,便很自然出現「傳言」,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對醫生有不同程度的質疑是很普遍的情況,現時專家與專家之間也會因不同看法而爭辯。李又指出,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意見,「錯的講法」比「對的講法」多是很自然的情況。

李立峯觀察到,有些網上文章受歡迎,原因不是文章的論點,而是文章較能引起共鳴。他認為謝安琪錄音之所以廣泛流傳,不是因為網民相信謝的言論,「他們是信自己」,錄音能引起共鳴,強化了網民本身已有的反疫苗意念。

陳沛然-02

李立峯:打和論來得快 需建立更多common ground

有網上意見認為接種疫苗是個人選擇,每人都可以選擇相信或不相信疫苗,形成一種「打和」結論。陳沛然則認為,提出相反意見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網民必須提出理據,甚至可以做大型調查去推翻專家過往說法,他們是可以被說服的,但強調不能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

李立峯則認為,即使討論到最後雙方無法被說服,但是過程中人們需要學習鋪陳理據,並承認大家都認同的基本事實,建立「common ground」。惟現今社會討論太快進入到「你有你立場,我有我立場」的結論,彼此還未認真對待對方的理據,討論便已結束。

陳沛然:難每年做大型研究證疫苗成效

有觀眾問及疫苗是否能減少住院率和產生併發症機會。陳沛然指大型研究需要作數以萬計的抽樣調查,而每年香港政府只訂購約20萬支疫苗,坦言每年做一次研究有難度,研究經費也是一個問題。

他們又提及到部份人只要知道疫苗不能百分百預防流感,或者存在副作用,便會全盤否定疫苗功效。陳沛然指出,在科學上所有防預措施的目的都是減少意外發生機率,或在意外發生時將傷害減低,並不能完全避免某些事情發生。陳又指,醫學界決定是否採用某措施,是衡量成效和副作用,如果成效比副作用更大,便會採取該措施。

李立峯-02

礙於傳媒生態 港科普新聞有不足

李立峯指出,香港記者待遇不佳,流失率高,難以在某範疇上累積知識和經驗,導致傳媒向公眾傳遞醫學新聞時有所不足。李指外國有不少專責報導科普範疇的記者擁有碩士學位,例如生物醫學、醫學等,有一定知識基礎去理解專家說話,以大眾能理解的方式去表達。

李立峯建議公眾多作事實查證(fact check),亦不應該相信似是而非的東西。他再次指出疫苗爭議中,問題不在於立場,而是在於討論過程中流出很多似是而非和不是事實的說法。陳沛然則提出「三不」:不要立場先行、不要看二手資料和不恥下問。

記者:黎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