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王樂儀:本地音樂生存策略之一:四處搶耳

【文化論政】王樂儀:本地音樂生存策略之一:四處搶耳

照片由文藝復興基金會提供

初加入流行音樂工業,與半獨立歌手王嘉儀合作,沒有大公司支持,經驗一點點的積累,才發現要生存是真的艱難。不是平常三言兩語的香港做音樂好難那樣難,而是實踐上竟然如在城中作出重大改變般艱難。

基本上,在科技發達,音樂軟件硬件幾乎唾手可得的時代,做好音樂其實不難,然而,要讓自己的作品有人用心、持續聽見,其實更難。畢竟,香港流行音樂市場日漸萎縮,唱片銷量每況愈下,流行音樂似乎愈來愈少聽眾。

香港在八、九十年代IFPI榜大賣的大碟銷量是數以十萬起計,譬如張學友的《真情流露》便達八白金(約四十萬張)。而時代轉變,多個網上音樂平台冒起,資訊流通,繁多選擇之中原創的廣東歌卻愈來愈少被選擇。2017年施政報告的創意產業部分,對於流行音樂依然隻字未提。未有推動流行音樂發展,本地流行音樂的聽眾日漸疏散。

「出口轉內銷」

在這樣的城市脈絡裡,不少音樂同行也著力以不同方式建立自己的市場。譬如寰亞唱片開始為歌手籌劃大專院校巡唱,Frenzi Music音樂份子帶領旗下歌手到台灣live house 巡演,開拓更多聽眾群。近幾年更有跨越海外的搶耳音樂廠牌計劃(下稱搶耳)策劃Ear Up Music Global,為香港各創作單位提供多一個生存想像。

搶耳此計劃由文藝復興基金會主辦,創意香港所贊助。將六個本地原創音樂單位,與四個本地資深音樂單位配對成師友,並分別到四個地方與同行交流及表演。此計劃放眼國際,野心不少,策劃人柴子文說到:「現在香港市場太狹小了,我們不能夠只留於香港,要以其他地方作為參照。」

他回想八、九十年代的中港台音樂產業發展,相比之下,香港顯然前進得特緩慢,「在這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我觀察到香港不少周邊地區都找到新的渠道推動流行音樂。譬如說,大約九十年代初,中國內地十三億人口,可能只會聽一首流行曲或一支樂隊。那時候根本沒有一個市場存在。過去十年,內地轉眼間卻多了live house、音樂節的出現。你會發覺市場並非全然萎縮,只是轉移到其他地方去,或轉換了新的方式。」

既然市場向外轉移,香港音樂也或可嘗試轉移陣地,汲取外地同行的經驗,同時也打破語言界限,尋找聽眾。我問柴子文,這樣的做法會不會間接放棄了香港市場,子文表示他其實有更大的渴望:「內地有個說法叫『出口轉內銷』,即是你到外地得到認同,紅了再回來,其實也是一種市場策略。例如Serrini,她最近在籌備內地巡演,已經場場爆滿,若她再回來香港做就可以多一個賣點,也不失為一種市場推廣方法。」聽著子文口中的「出口轉內銷」,或許是一種榮歸故里。

搶耳,搶耳﹗

搶耳帶同十支樂隊,走訪各地,讓他們實實在在的面向聽眾。就此,柴子文串連當地的音樂節,包括Zandari Festa(首爾)、Sound of Munich Now(慕尼黑)、Live Wild Music Week(廣州)及Noise Pop(三藩市)。「即使近十年二十年唱片銷情大肆下滑,但其實依然有很多人看現場演出﹗這是多年都沒有變過的﹗」,他難掩激動。

學者馮應謙在《最愛演唱會》一文指出演唱會是由第一種音樂傳播方式慢慢改變而成的音樂消費模式,它是一種不須靠電台和電視台直接影響觀眾消費的傳播方式。透過這樣的傳播方式,各音樂單位可以表演與聽眾建立感情上的共鳴。「我覺得未必要等做到super star(超級巨星),獨立音樂人照樣可以主動尋找自己的super fans(超級粉絲)。當然,前提是音樂一定要足夠好。」Super fans,一群支撐流行文化的重要消費者,是搶耳為各單位連結到最好的資源。「又譬如在慕尼克,我們帶了Adrian Lo 和導師tfvsjs過去,他們都看到原來那邊的聽眾是可以很多元,不同年齡,老人家都有。」子文續說。

「Empty在廣州那場表演之後,他們也很驚訝竟然花了一小時與那邊的聽眾簽名留影!」子文替Empty 感到興奮,續告訴我,「一個星期後他們在香港有演出,當晚的廣州歌迷已結隊趕來香港看演出、為他們加油,從社交媒體得知愛吃廣州某牌子酸奶,還特意帶給他們﹗這就是超級粉絲效應。」他們發現在市場轉移的環境中,也可以嘗試讓歌迷轉移。而最近,搶耳剛剛帶了第四組的兩支樂隊雞蛋蒸肉餅和聲音試管到三藩市演出,子文表示他們的音樂深受美國觀眾的賞識與喜愛,而與當地演出中介交流,也希望能夠創造商業演出的機會。

「他們遇到最大的困難通常是不夠信心。」子文慨嘆,然而他看到此計劃讓他們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信心,嘗試將自己的創作職業化,確實是一樣成就。雖然我們經常聽到香港音樂已死的聲音,然而搶耳得到創意香港的贊助,令本地樂隊能得到國際曝光,受益甚深,也算是見證了政府將音樂納入創意產業的重要一部分,就此展望政府可以與各音樂人前行多幾步。

作者為詞人、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碩士、大學講師,寫小說寫詩,藝多不精。

文章刊於2018年2月27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編按:Ear Up Music Global為搶耳音樂廠牌計劃一項目,由文藝復興基金會主辦,創意香港贊助,旨在為香港音樂人才提供國際演出、交流及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