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補選後感

補選後感

贏一場選舉、當一個好議員、在議會有影響力是三場截然不同的戰爭,需要完全不同的想法與力量。姚松炎無疑是一個好議員,但無奈非建制派在選舉方面仍未有打倒建制派壁壘的板斧,結果令人婉惜。

面對建制派的選舉工程,我們往往只會想到那些可疑的誤導工程與海量的「蛇齋餅粽」,但其實建制派在地區工作的實踐很細緻,比表面看的更複雜,而泛民的地區工作資源不足,有時參選的更是空降到選區,沒有地區工作經驗,但選舉失利時卻沒有人提出這方面的不足,觸不到更深層的問題。

當然,傳統的地區工作不是一切,但線上的討論與宣傳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由傳統地區工作到線上選舉工作,是否一個漫長的範式轉移﹖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如果線上選舉工作模式已趨成熟,選民的行為特質是什麼?這能否解釋到為何在建制、非建制白黑白分明的補選中(沒有配票需要),支持非建制派的選民會在九西大幅下降?這些問題必需思考,否則選舉將會是一場我們永遠打不贏的仗。

現實是姚松炎是空降,打的主要是網絡戰,與傳統泛民合作但同時保持距離,這種策略既是對被DQ的光環過份自信,也是對網絡力量的迷信。然而,反建制派還有其他板斧嗎?還有其他策略可能性嗎?姚松炎說是選舉策略失敗,要為失敗負全責,但我更相信是反建制派的全體責任,因為我們還未想通如何打贏選舉戰。

過去幾年非建制派內部也相當分裂,例如應否「含淚投票」依然是爭論點之一,仍然有非建制的選民說寧投建制派,不投叛港的泛民。如今補選四敗二,續失關鍵否決權,這些誓不「含淚投票」想法會導致的後果終於成真,且看建制派當道的議會會否真的比泛民守住的好。我不樂觀。

戴耀廷之前提出的「風雲計劃」也許有點天真,但非建制派的確還未有這種視野與藍圖。這次補選失利,我們也許需要為下一次立法會選舉好好部署。戴教授的計劃從來就有點天馬行空(即使是當年的「佔中」),但的確開拓了一些想像空間。這次失敗很令人氣餒,但要贏就更需要從失敗中學習,為更大的勝利做好準備。

當然,究竟應否繼續將心思與資源放在一個有篩選、DQ的議會、議舉是一個大問題,但在抗爭出路未明的今日,議會抗爭走入胡同、街頭抗爭的成本上升且威脅不足,我們的戰場不多,再沒有迷失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