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九龍西一席,本來就屬於建制派

九龍西一席,本來就屬於建制派

文:賀穎傑@前線科技人員

一見標題,各位心水清的讀者相信已經準備指出筆者出錯,九龍西補選一席明明屬於因宣誓事件而被政權粗暴取消議席的青年新政游蕙禎,何以說這一席本屬建制?在各位打頭之前,請容許筆者解釋一下 …

在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之下,一般而言政團會採用爭取「N+1」議席的策略。假設某政團在某選區的支持度有 40% 而該區有 5 個議席,該政團的 N 數值就是 2(5 x 40%)。意思是說如果該政團意圖取得兩席,只需派出兩名代表即可,排除個別分票不均的極端情況,例如其中一名代表取得 90% 的票數而另一位只有 10%,要取得該兩席基本上完全沒有風險可言。

但現實是政團總希望爭取更多議席,而視乎對手的部署是否同樣進取,數字上以 40% 的支持度去爭取 3 席(N+1)是完全有可能的,當然如此做風險會相應提高,分票不均的話有可能會跌至少於 2 席。

以 2016 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作例子,建制派在中聯辦協調下,在九龍東及新界東都派出 N+1 張的名單出選,在新界西更加派出 N+2 張名單以高風險手法多搶 2 席,並藉泛民配票出錯而成功由何君堯成功取得尾席。在港島區,建制派雖然最終只派出 N 張名單,但記性好的朋友當然會記得,建制派原本是考慮出 N+1 張名單的,最終因為考慮王維基搶票,為安全起見而於最後關頭迫退鍾樹根。

相對之下,非建制因為欠缺大台協調,往往會出到 N+2 甚至 3456 的名單,這亦正正是雷動計劃希望解決的問題。

但在 2016 年的選舉,在建制派的部署之中,唯獨九龍西是明顯例外。建制派由始至於只派出 N 張名單(即梁美芬及蔣麗芸 2 張名單),相對非建制派出 7 張名單(N+3)出選。建制派可說立於不敗之地。從最終得票可見,他們之中即使是得票較少的梁美芬,仍然比非建制得票最多的劉小麗高出一萬票以上。可以說,如果建制派最初決定派出多一人參選,例如剛勝選的鄭泳舜,即使把約十萬張選票平分,每人所得仍然比入閘門檻,游蕙禎所得的 20643 多出一萬票以上。換句話說,即使出 N+1 人,建制派仍可穩勝。

螢幕快照 2018-03-14 上午12.18.23

在 2016 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非建制的得票在港島/九龍東/新界西均為約 55%,新界東則稍高為 58% 左右,而九龍西則為各區之冠,超越 60%。選舉後的評論一般認為,非建制在新界東的支持度比較高,原因為當區人口相對年輕,但為何非建制在人口相對老化的九龍西支持度卻更高,卻少有人提出合理解釋。

但是,只要結合剛過去的補選,我們或者可以得出一個合理解釋:在 2016 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建制派在九龍西並沒有出盡全力。原因不難理解,當建制派決定派出兩支名單(N)出選之後,當選已經毫無懸念,因此當年建制派在九龍西只是半力出擊,把資源分配結其他競爭激烈的區域。

這解釋或可一併解答梁啟智的疑問:為什麼鄭泳舜的票數(在補選)沒有下跌[1]?其實鄭泳舜的票數表面上沒有下跌,只是建制派上屆留力而做成錯覺,因比較的基數不應該是 2016 年所見的十萬票,如果以其他區域非建制的 55% 支持度去計算,建制派在九龍西其實有能力爭取到十二至十三萬票,但既然十萬票已經在安全線的一倍以上,在現行選舉制度下,再多的票也只是等同「射落海」,建制派當年實在無需要搏盡。

如上述的推論為正確,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建制派將來在九龍西將會穩得三席。

建制派在 2016 年的選舉為何如此保守地只派出兩條名單參選,筆者為局外人,並未可知,也許是梁美芬及蔣麗芸夠「牙力」,爭取到自己的安全系數要達到百份之一百,亦可能是「放水」給所謂中間路線的新思維狄志遠,這裏亦無謂作出過多猜測。但從 2016 及 2018 兩次選舉的數字可知,下屆建制派即使派出三條名單參選,勝出的機會仍然是極高。唯一的風險是非建制派能夠協調到四張名單出選,但從過去的經驗可見,在欠缺大台協調的前題下,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因此幾乎可以篤定,非建制派在將來的選舉會永遠失去第四席。

[1] 民主派本來應該四席全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