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假如注定一場空

假如注定一場空

圖片來源

有堅實信仰,一心侍奉神,較容易安頓靈魂,賦予人生以意義,但也不是萬無一失。不好運的話,遇上特大災禍,再虔誠的人都會出現信仰危機。

沒信仰或懷疑精神較重的人,一樣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但這種意義似乎很難客觀上存在,即使以生兒育女為人生目標,都不能完全防止虛無感的侵襲。變相延續自己有限的生命,只是一種轉移視線的拖延策略,不能根本地消解以下問題:妳/你的子女也會死,就算她們有繁衍,亦難保兩三代之後便後繼無人。情況像一個人可以活到二三百歲,她/他的人生意義問題都不會因此解決,假若心理源頭是一切歸於零的莫名恐懼。

貢獻社會是另一種策略。以小我成全大我,將人類看成一個整體,小我有天消逝,但對大我的貢獻(哪怕非常非常小)會一直留在世間,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確是可以舒緩人生無意義的困惑。古往今來的獨裁者,便將這種想法推到極致。明知自己生命有限,也竭力打造一個(自以為)千秋萬世的皇朝,用盡方法要後人記得他如何權傾一時。骨子裡,就是不忿氣自己有天會化為灰燼,要證明自己能人所不能。可是,這種想法注定失敗,因為,人類整體也不過是宇宙的過客和微塵,又說甚麼永遠呢?

連最有權力的人都注定徒勞,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又可以怎樣呢?追尋人生意義,不是問題,但應該做一些期望管理:不是每個人都追尋到,追尋到亦不保證貫徹始終,歷久不衰。其實,人生意義之有無,很可能只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人的感受是飄忽不定的。追尋到,有有意義的感覺,固然好;找不到,亦無須太介懷。做人其實最緊要免於無聊,做到一些自己不厭惡的事情,那麼,就算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也不至於太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