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看《奮鬥》,懷想一個時代的理想與失落

看《奮鬥》,懷想一個時代的理想與失落

電影節前的週末,筆者於嶺南大學觀賞了1925年朱瘦菊導演的《風雨之夜》,驚訝於影片雖僅比《勞工之愛情》晚3年,但其對影像敘事的掌握已經比之大有進步,甚至有點劉別謙影片的趣味。今年電影節的經典單元,也有《奮鬥》這一部中國30年代默片。不少影片介紹都形容《奮鬥》令觀眾「驚艷」,筆者看畢覺得此言非只溢美、絕不誇張。

影片製作精緻,雖然是默片媒介但字幕的運用不算多、相當精煉,不少戲劇推進、轉折以至角色的情緒都依靠演員的形體與表演表達。例如小袁對燕姑動色心,其身體與臉部的汗水細節突出,作為對其慾望的表現。另外陳燕燕在床上海棠春睡,香肩半露,縱只有兩鏡,恐怕在當時亦算哄動吧?影片佈景片廠及外景亦有之,其中住宅的多層設計佈景、及與之配合的鏡頭移動,也是精緻實用兼有的製作佈置。戰爭場面的處理尤其聰明,沒有拍下太多「大場面」、焦點放在幼虎與小袁在沙場的經歷,倒也避免了粗糙的戰場刻劃。

看到中間想起去年聽黃愛玲女士的課,一邊想像《奮鬥》內的一些場面調度,會不會與中國第一、第二代電影人都受「文明戲」(即今日所稱「話劇」)影響有關?本來小鄭、小袁與劉校長的對峙,在作威作福的燕姑繼父加入後,不論在構圖、鏡頭角度或者角色站位都有顯著變化,到了「第二代」,中國影人對影像敘事的掌握倒也比前輩精進了很多了。

但《奮鬥》真正感動到我的,莫過於是影片當中流露的,彼時中國「新生活」的希望氛圍吧!當然,由羅明佑掌舵的聯華公司與國民政府過從極密,更毋寧說有着為國民政府擔當政治宣傳的功能。(看幼虎凱旋,比人還大的國民黨青天白日旗?)然而影片中的希望與活力,也都滲透了在每一個角色之中:

燕姑與幼虎的勇於行動、奮鬥爭幸福,青春而美好;兩人的情愛,浪漫而不至於濫情,也是對「新生活」的幸福的期盼;

劉校長夫婦與鄉里的善良正直,路見不平輒群起奮發——劉校長連避禍回鄉,都是第一時間收拾書本!其鄉間住處「為正義而鬥爭」的字句,相當明顯又可能突兀、我卻受落非常⋯⋯劉校長兩夫婦的感情雖然不比幼虎燕姑熱烈,但也是令我感溫暖的細節。

即使是「惡人」如小袁、繼父,終歸也是個能被曉以大義、有改過遷善可能的人。

嗟乎。30年代的影人們描畫的美好未來,最終只能見證山河破碎、理想落空。史東山活過了抗戰,後來拍出了《八千里路雲和月》,興許他在1949年也曾經想像在新生的國家建設「新生活」?最終卻只能在政治漩渦中自沉。不由得想起,黃愛玲的〈回憶的影像〉一文,由 Chris Marker 致蘇聯導演亞歷山大梅德韋德金的書信、看歷史滄桑中的理想失落,繼而問道:

「不期然想起我們也有不少『亞歷山大』,也許比他的處境更悲涼,如孫瑜、如吳永剛。甚麼時候,我們也給他們寫一封如此多情的信?」

晚生淺薄,只能以如此隨筆,懷想那個理想時代、憑弔一整個年代的失落。